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回首2012之平安人物> “小巷总理”杨兆顺

居民都发动起来了,小区自然和谐

2012-12-18 17:41:0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解放日报 

    白丽路701弄40号,紫藤苑小区一幢普通的居民楼。

    这是杨兆顺办公的地方。党总支、居委会、社区警务室,全部在这百余平方米的老公房底楼。最大的两间房,一间是老年人活动中心,一间是居民服务中心。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居委会,是这个住着近8000居民的小区缩影。

    小区的“中央绿地”,比周边高出一层楼,搭上凉亭长椅,围满了绿树桂花。小区原本没有成片的健身场所,杨兆顺和同事们就把车棚顶部改造成幽雅的休闲之地。

    当初条件的艰苦,没有阻止紫藤苑的居民们对幸福的追求。他们没有因陋就简,而是因地制宜,群策群力,硬是在“螺蛳壳”里筑起了“道场”。

    如今,居民们坐在凉亭里拣着毛豆,“生活在紫藤苑有福气!”

    据说,紫藤的花语是“为你执着,幸福时刻”。

    历经13载,杨兆顺说,这真是众手浇开的幸福花。

    多想居民所想

    时光回溯到13年前,杨兆顺刚刚和“两湾一宅”的老邻居们动迁到这里。说起当年小区环境,老住户们频频摇头:地处城乡结合部,出门两条路,300米长的银杏路最多时开出18家棋牌室,常有人吆五喝六,聚众赌博;白丽路上发廊和浴室林立,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这里被当地人戏称为 “拉斯维加斯”和 “阿姆斯特丹”,即“赌城”+“红灯区”。天一擦黑,连出租车也要绕道。

    打蛇打七寸,杨兆顺上任后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清理两条马路。

    杨兆顺以区人大代表的身份一次次向职能部门反映情况,和民警一同实地调研。专项整治开始后,杨兆顺带着社区近百名党员,配合公安机关,挨家挨户做房东工作,告诫他们不允许将门面租给别人从事违法活动。非法经营的棋牌室和发廊被取缔,杨兆顺又组织起200余名党员和居民志愿者成立了治安巡逻队,天天来回巡查。

    一些志愿者干脆坐在店门口,发现隐患立即举报。用了一年多时间,两条马路面貌彻底改观。这一年,紫藤苑被评为上海市安全小区。

    曾与杨兆顺搭档多年的前任居委会主任黄扣兰,对杨兆顺最深的印象是:“敢碰硬”。但要啃“硬骨头”,在社区解决问题,又施不得蛮力,杨书记会动脑筋,用巧力,以柔克刚。

    如今,小区大门口的马路在阳光下能发光。可当年,杨兆顺曾在这里堆起一座垃圾山!为改变小区环境,杨兆顺组织党员护村队,和居委干部一起在小区里捡垃圾。但有些居民不领情,你前头捡,我后面扔。杨兆顺火了,把垃圾归拢到小区门口,堆出一座垃圾山。他甩下一句“硬邦邦”的话,“不要扫,不要拉走,就让这座垃圾山在这里亮相。”

    整整3天,这座垃圾山在小区大门口晒了3天。紫藤苑的居民看着这座垃圾山,心里不是滋味。

    杨兆顺偷偷观察:小区垃圾桶里的垃圾开始多了,路上、绿化带里的垃圾一点点变少——这是他要的效果。看到这些变化,杨兆顺乐呵呵地带着同事们,拎着铲子走到门口,一铲一铲,又铲走了这座垃圾山。

    居委会人力有限,资源有限,要管的事情却不少。力道究竟往哪里用,才能算巧?杨兆顺的经验只有4个字——换位思考,“多想想居民想要的是什么。”

    今年5月27日凌晨4时多,小区内一个地下停车库因助动车电瓶自燃引发火灾,烧毁了18辆电瓶车、助动车,烧坏了70辆。车主们和车库管理方谈不拢车辆价值,一直吵不出个结果。杨兆顺听了双方意见就明白,大家都怕“不公平”。于是他抓住“公平”做文章,牵头成立善后处理小组,请来附近摩托车行的经理,作为“第三方”评估出一个指导价,在此基础上由处理小组、车主及物业三方共同协商。这一招还真管用。车行经理不是当事人,又是专业人士,给出的“估价”双方都能接受。短短8天时间,所有车辆赔偿事宜全部结束。

    借力服务社区

    小区治安好转了,环境优美了,居民又有了新的要求。

    2007年初,杨兆顺走访时听到好几户居民反映,电脑死机了、电视飘“雪花”、洗衣机不转了,无法修理……尤其上了年纪的孤老,连剃个头都麻烦。

    从紫藤苑步行到附近的商业中心,要走不少路。居委会出面“招商引资”,怕是有心无力。杨兆顺琢磨着,为什么不把小区里的能工巧匠们组合起来,既方便小区居民就近得到服务,也能为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增加收入?

    于是,居委会办公室的墙壁上,挂出了小区为民服务社14名从业人员照片,标明住址、特长和服务承诺,对应的照片下放着他们的联系卡。服务社里,有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健康服务的律师、医生,也有上门理发、送米送油的理发师、杂货店老板。一些居民说,“自家人帮助自家人,放心又便利。”

    小区居民张兴发曾是原新疆农四师医院内科医生。小区离社区卫生中心有30分钟路程,看一次病至少两三个小时,有些老人嫌麻烦干脆不去了。张兴发主动找到杨兆顺,希望利用一技之长为居民服务。平时,张医生在居委会里开义诊室,量血压,对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就上门服务,几年下来,已有8500余人次受惠。

    福建来上海的简之贵,在小区旁开了一家铝合金门市部,平时为小区居民上门修理、安装门窗,只收成本价。在他看来,这可不是“亏本买卖”。去年底,因为服务好,杨兆顺给他颁发了小区“闪光的星”奖状。小简喜滋滋地把奖状贴在店里最醒目的地方。

    社区是个小社会,许多事环环相扣。杨兆顺觉得解决问题得实现多赢,理顺一件事,解决一串事。

    一到寒暑假,小区里不少上班族为孩子没人管而头痛。杨兆顺在居委会里辟出一间小房间,建起“红孩子广播站”,让志愿者带着孩子读书、写稿、播音、唱歌。以前,居委会只要一广播,总有人抱怨声音影响休息,可现在换成孩子们来广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红孩子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啦”——稚嫩的童音一出,居民们不仅没了抱怨,还特别欣喜。有了孩子的参与,家长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也大增。

    在杨兆顺带动下,居委会干部成了一支创新团队。社区民警徐志刚,转业前曾是部队的技术人员。老杨与他一合计,一部“社区信息词典”出炉。这部词典囊括了紫藤苑所有居民的资料,30万字8000张照片,甚至连宠物信息,全部收录进了词典。过去,小区道路被车堵了,居委会满世界找车主。如今打开电脑,车主信息和联系方式一目了然。

    激发自治活力

    居委会人气最旺的服务中心,设了一个“荣誉室”。玻璃柜子里放着购粮证、布票、煤球证甚至昔日的马桶,也放着陈毅市长签发的劳模奖状、“生产标兵”的脸盆、50年前的结婚证……这些东西,全部来自紫藤苑的居民。

    柜子旁边的墙壁上,张贴着多张黑白照片,“桑塔纳慢点开,我在刷马桶呐”、“我家的多功能楼梯”……这些照片,记录着当年“两湾一宅”的生活点滴。

    紫藤苑的动迁居民,大多来自“两湾一宅”。在老上海的印象里,那是一片形成于解放前的棚户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住在那里的人“很难搞”。“购粮证、煤球证,反衬着今天的富足,奖状实实在在告诉大家‘两湾一宅’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这些年来,紫藤苑更是在大家努力下获得了上百项荣誉,这说明‘两湾一宅’是有股子精神的。”杨兆顺经常拿着坏掉雨伞柄做成的指引棒,给居民们当“讲解员”,讲述“两湾一宅”到紫藤苑令人骄傲的历史。

    对尊严的渴望,对家园的热爱,一旦激发,能量无限。

    杨兆顺把小区200多名党员组织起来,党员年纪普遍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他就提出15个字切实可行的要求,“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护好自家楼。”

    他又把一些身体好的党员组成巡逻护卫队、护绿护洁队、法制宣传队,发动志愿者一起参加,让小区居民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存在。

    甚至连长期在小区内活动的清洁工,修锁、修车、卖米的摊贩,也被他组织起来,成了守望社区安全的“稻草人”……

    这些党员和志愿者,成了杨兆顺的“左臂右膀”:新任居委主任王立国,是名“外来媳”,因家庭困难不止一次在杨兆顺面前抹眼泪。杨兆顺看中她性格爽朗干脆,鼓励她走上人民调解员之路。王立国自学法律,耐心诚恳,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矛盾;退休共产党员孙家生,是小区的“啄木鸟”,每天志愿巡逻时特别注意观察,任何一个细小的安全隐患都不放过;居民姚扣娣,自担任楼组长起每天当楼道里的义务清洁员,她的丈夫是小区志愿者,专程找物业登记愿为需维修电器门窗的居民“上门服务”,他们的儿子是护村队成员,下班回家就套上“红袖章”……

    杨兆顺说,“光靠一个人,要管好小区是不可能的,关键要调动小区尽可能多的群众的积极性,把大家都发动起来了,小区自然就和谐了。”

    为了第一时间解决居民的问题,杨兆顺想出不少新招。小区有个“自家人调解室”,由居民推选出共同认可的调解员,和居委干部组成调解团参与各种矛盾的处理,“自家人处理自家事”,效果很不错。

    不过新问题又来了,“老娘舅”毕竟人数不多,精力有限,居民发生纠纷后不一定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去年底,杨兆顺把“自家人调解室”队伍扩展到楼组,每个楼组居民自行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邻居,楼组内居民有了矛盾,他们第一时间劝一劝,拉一把,被居民亲热地称为“小娘舅”。

    今年春节,25号楼101居民家中污水滴漏,到201家敲门却无人应答。楼组“小娘舅”张阿姨发现后,立即向居委汇报,通知物业第一时间止住污水。可下水道堵塞原因很难查清,2—7楼都可能有责任。张阿姨又主动做起7户人家工作,协商大家共同负担101、201两户人家损失,物业承担维修费用,一个难题迎刃而解。

    小区的优秀党员、热心居民,杨兆顺都会把他们的照片和故事摆进“荣誉室”。墙上贴满了,就用支架挂。有的老年志愿者得到小区的大红色奖状,15分钟的回家路,喜滋滋地走了40分钟;还有居民主动找杨兆顺“讨”表扬,“老杨,你看我最近表现怎么样?”——这正是杨兆顺想要的效果。(记者简工博)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