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播报

将裸捐进行到底――“义工奶奶”张贞慧

2012-12-18 14:47:2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光明网 

    人物简介

    张贞慧,1919年9月出生,辽宁师范大学退休副教授,大连市慈善总会五星级义工,义务奉献5000多小时。从1951年至今,她个人共向希望工程和慈善总会捐款几十万元。2001年,她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如今90多岁高龄的张贞慧仍坚持参加义工活动,护绿环保、扶贫帮困、义务向导。

    人物语录

    “只要国家有需要,我的捐款就会继续。”

    引子

    1986年第85期《辽宁师大校报》记载:“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张贞慧被前线战士流血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于是,她将自己工资的一半用来支援前线……”

    曾被误会是求助者

    张贞慧出生在旧中国的上海滩,5岁时失去了父亲,15岁在叔叔的资助下上了小学,1946年,张贞慧在上海的大学里读书时,患上了肺结核病,治疗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平民家庭出身的张贞慧根本无法凑到这笔钱,可是同学们却奇迹般地帮她解决了治疗的费用。张贞慧当时并不知道这么大一笔钱究竟是怎么来的,后来知道是慈善救济款挽救了自己的生命后,心里就萌生了从事慈善事业的念头。

    1950年大学毕业后,张贞慧来到大连工作。无论是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还是退休后的义工生涯,她都一丝不苟、勤奋工作,忠诚实践着为人民多作贡献的承诺。几十年来,张贞慧的捐款行为从未中断过。抗洪救灾、希望工程、抗击非典……只要口袋里有钱,只要国家需要,张贞慧的捐款就在继续,至今已累计为社会捐款16万多元。

    还是在辽师大任副教授时,张贞慧就经常是一双解放鞋、一个帆布包、一套粗布衣服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常说,从张教授的穿着打扮上一点也看不出是位知识分子,更别说是上海滩来的知识分子了,倒像是位农村家庭妇女。1999年,当她把自己补发的全部退休金捐给希望工程时,俭朴的衣着竟让工作人员误以为她是来求助的。

    走进她家,你会看到两间不大的房间里,除了两张单人旧铁床和一个破旧的早年衣柜外,占满房间的是一堆堆书籍和一捆捆报纸;唯一的奢侈品只是一台电视机。

    大连市胜利社区的工作人员更是证实,老人节俭到两个月只使用一立方水!而对一般家庭来说,即使再节约,也得用十几方。老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原来,老人家里的脸盆有好几个,每个盆内都装有水,浑浊度不同。接的第一盆水先洗米,接下来洗菜,然后留着洗手、洗抹布,最后再冲厕所。在炉灶前、暖气片上,还放着装有水的大大小小的容器,老人说,这样水能温乎了,就不用再烧了。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