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到杭州西湖景区游玩,听当地一位友人讲述了有关“飞来峰”得名的传说:一天,住在西湖边的济颠和尚掐指一算,知道有一座山峰将要飞到附近一个村庄里。一座山飞来要压死多少人啊!济颠和尚飞快地跑到那个村庄,要村民们赶快离开,但是没有人相信他。济颠急中生智,冲进一户娶亲的人家,背起新娘就跑。村里人急了,全都跑出来追赶,大家刚跑到村外,只听“轰隆隆”一阵巨响,一座山峰落在村庄上……
回来后,我把飞来峰的故事讲给小外甥听。“那飞来峰会不会飞走呢?”稚嫩的童言,勾起我探秘这神奇山峰的兴致。上网一查,方知不止我那小外甥,历史上有位真龙天子竟也曾怀此“杞忧”。宋人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载:南宋时,宋孝宗到西湖赏玩,看到飞来峰,就问随行僧人:“飞来峰既然是飞来的,为何不再飞去呢?”对此,僧人揖手作答曰:“一动不如一静。”
好个“一动不如一静”!已在西子湖畔修得正果的飞来峰,倘若不能安于这“一静”,总是飞来飞去,非但西湖胜景之桂冠难保,不闹出点乱子才怪!
飞来峰的“千年一静”,既成就了一个传奇,也启示人们关于“静”的几许遐思——
“静”是一种能力。正所谓:“静思则安。”没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镇静,没有将重压消弭于无形的超强心理素质支撑,无法想象舰载机飞行员能够完成顺利起降航母这种“刀尖上的起舞”。其实,何止航天员、飞行员这种特殊职业,需要举重若轻、静如止水的自信心和自制力,对于任何人而言,情绪易于激动、自控能力不强都同样有百害而无一利。
“静”是一种智慧。在如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生活节奏急剧提速的信息社会,“静不下来”几乎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无奈和通病。殊不知,物极必反,一味加速运动的陀螺,一旦遭遇外力,势必因失去缓冲条件而滑向深渊!近年,一些有识之士所主张的“慢生活”,就体现出一种让自己静下来、在返璞归真中重拾幸福的大智慧。
“静”是一种修为。古语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表明“静”与人的品行修养息息相关。人生在世,难免要面对考验和诱惑。正如宋人邵雍所言:“财能使人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势能使人倚。四患既都去,岂在尘埃里?”然而,人又是追求生命意义的理性动物。用毛主席的话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面对凡尘俗世的种种诱惑,唯有“善养浩然之气”,“忍人所不能忍”,拥有一份心静如水、不随物役的淡定与洒脱,自觉地把贪欲和妄念“关进笼子里”,“任尔千变万化,吾心不为所动”,才能拥有砥砺胸怀坦荡、无私奉献、志存高远的人格操守,才能保持思想纯洁、作风廉洁、品行高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