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明光市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在渔船上开庭。
“天道酬勤”、“人间正道是沧桑”……安徽省白湖监狱管理分局习美社的墙面上,挂满了或是端整秀丽、或是恣肆奇逸的书画作品,有些卷作不乏大家风范。这些作品全都出自服刑人员之手,不少作品还走出监区,在各级比赛中斩获奖项。
据了解,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把文化建设作为推动监狱执法工作良性循环的“软实力”,激活了监狱文化工作“满盘棋”。而在安徽“文化强省”的全面部署下,全省各级政法机关扎实开展文化实践,变“软实力”为“硬支撑”,推进执法能力建设,践行执法为民宗旨。
“和合”理念贯穿审判全程
“噼里啪啦”的一阵鞭炮声,让正在办案的黄山市屯溪区人民法院法官汪强一头雾水。走出去一看才知道,他近日执结的一起交通肇事纠纷案的当事人给他送来“秉公办案,为民解难”的大红锦旗。
像这样的锦旗屯溪区法院收到了很多,每一面里面都有一段故事。据介绍,屯溪区法院崇尚徽文化“和合”精神,在法院建设中提倡“和为贵”的执法理念,把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的首要选择,赢得了群众的称赞。
在由屯溪区法院与区司法局联合成立的诉前联合调解室里,随处可见“徽州话语”和文化牌匾,用流传在古徽州的传统小故事传达徽文化“和合”理念,减少当事人负面抵触情绪,从而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除了悬挂徽文化标志外,该院为了达到全社会“和合”状态,还创新了审、陪、执“三位一体”的司法调解新机制,总结出了“和谐调解六法”,促进审判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今年以来,该院共审结民商事案件689件,调解率71.96%,调解案件履行率达到80%以上,呈现出审结率、执结率、调撤率上升,上诉率、信访率、发改率下降的“三上三下”良好势头。
亲民法院辟便民绿色通道
一张诉讼联系卡,实现了法院将审判桌“搬到”群众家门口。联系卡上印着明光市人民法院庭长、法官的姓名和联系电话,群众可以直接联系所在地法庭反映问题、预约立案。“田间法庭”、“车载法庭”、“午间法庭”等特色巡回审理服务,在群众的家门口开展现场调解,化解纠纷。明光市法院通过这些便民服务缩短了与群众的距离,被当地群众称为“亲民法院”。
为了解决诉讼时间长等问题,明光市法院下辖的潘村法庭建立了一周结案制。为特别困难、急需从速从快化解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开通诉讼快车道,对于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标的不大,基本无争议的案件,采取口信、电话等方便快捷的方式通知或联系当事人,灵活选择结案方式。
在思想上“亲民”、在措施上“便民”、在效果上“利民”,明光市法院不断丰富法院文化内涵,使文化建设成为传承司法文明的载体、展示司法形象的平台。
一区一品助服刑人员回归
“学法律,弃法盲,受教育,知识长……”这是白湖监狱串河监区组织千余名服刑人员集体学习“三字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涤。
近年来,白湖监狱管理分局始终坚持将监狱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积极打造促进服刑人员管理和改造的平台,形成了“一区一品”的特色监区文化。
如今,在不同监区,随时可见服刑人员进行威风锣鼓、太极拳、铜管乐队表演。每逢重大节日,分局还会组织服刑人员表演队在监区内巡回演出,自编自演相声、快板、小品、歌舞等文艺节目,丰富服刑人员的文化生活。
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这些贴近监区实际、改造实际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陶冶服刑人员的情操,提高服刑队伍整体素质,更能激发他们变被动改造为主动学习的热情,达到认罪悔过的目的。
身边人身边事传承核心价值
蚌埠市人民检察院有这样一群检察官:办案不负百姓期盼,坚守着正义和清贫。吴群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吴群病逝时年仅48岁。他生前最爱办“人情案”,这个“情”指的是百姓的信任。他常说的“我们办案就是在帮老百姓办事,一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二要经得住内行的考验”,已经成为检察干警执法为民的“量尺”。
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蚌埠检察官将吴群等先进人物搬上舞台,编排了《检察官们的风采》、《国徽照耀检徽》和《永远的检察官》等诗歌、舞蹈、话剧,传承蚌检精神,进一步激发检察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催生前进动力。
蚌埠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杨建华介绍说,检察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文化,落在实处就是为人民服务。在典型人物的精神感召下,该院一大批自觉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和先进干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5年以来,共有85个集体和126名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41个集体和46名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文/图 记者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