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全市5000余名公安民警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提升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公安局结合公安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将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作为“警心工程”来抓,不断探索创新新途径、新方法,如春风化雨般缓解广大民警的心理压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体验式感受、课堂式普及、档案式跟踪——
寓教于乐实现民警“人人乐”
在桂林市东郊,在群山环绕下的一片草地上,“兔子跳”、“捉松鼠”、“快乐大巴”、“开火车”……一群民警有说有笑地在参加桂林市公安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组织的心理行为训练。
心理行为训练以“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员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
2007年,桂林市公安局投资200余万元成立了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成为广西首个开展民警心理行为训练的机构。5年来,中心积极创新服务理念,探索新机制,将心理健康工作全面融入到民警教育训练工作中。目前共培训学员104期6300余人次。
中心对每一名参训民警都要进行心理测试,准确把握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应性训练。他们以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本的形式,建立长期全面的民警心理健康档案。对重点岗位的人员做到重点关注、全程跟踪,适时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中心已经建立民警心理测试档案3300余份。
桂林市公安局将 《民警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纳入到市警校教学计划当中,采取系统讲授与学术讲座相结合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根据学员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努力使课程内容更贴近民警实际需求,同时也尽量将心理知识通俗化,让普通民警听得懂、易接受。
面向所队、服务基层、覆盖全警——
上山下乡化解心头“千千结”
车田派出所地处两县交界,山势险峻,道路崎岖。所里的4名民警只有一人家在车田,其余3人都是十天半月才能回一趟在县城的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则回家间隔的时间更久。
为此,桂林市警校校长吴显国与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一行5人专程来到车田派出所。中心的工作人员和所里的民警围着火炉聊了起来。在轻松的氛围下,民警愿意把各自的苦乐酸甜说出来,中心工作人员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民警的顾虑。
如今,像这样的下基层服务活动,已经是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一项重要的服务内容,他们每年都不定时地组织人员下基层做心理咨询,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对部分民警因婚恋、家庭以及工作、生活等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辅导,把最贴心的服务带给基层民警,化解他们心里的“千千结”、“道道坎”。
为了让更多的基层民警得到心理健康服务,桂林市公安局还在各县(分)局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站,并自2010年以来,先后举办了4期以政工领导干部为主要培训对象的民警心理辅导员培训班,共培训359名基层心理辅导员,逐步打造出一支以中心为阵地、以专家为指导、以基层政工干部和心理辅导骨干为基层联络员的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
四方合作、警地互动、三位一体——
拓展合作促进服务“样样红”
拓展外部资源,借鸡生蛋,这是桂林市公安局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桂林市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与教育机构、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了4个层次的合作模式,实现了理论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培训、咨询服务一体化。中心与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共建了心理学研究生实习基地。中心为广西师大的研究生提供实习条件,广西师大心理系帮助桂林公安机关开展民警心理课题调研、培养心理专业人才、为公安心理辅导员进修提供信息和便利。中心还聘请了高校、医院的心理学专家组成专家团队,整合部队医院、院校、地方医院三方资源,为中心的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为切实加强自身心理教官队伍建设,中心多次派出人员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取经,利用其他省区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了一支结构合理、体系完整、专业过硬的专兼职心理训练师资队伍。中心利用自有的师资力量培训心理辅导员,构建起市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中层机构 (心理健康服务站)——基层所队 (心理健康服务联系点)“三位一体”的心理防护网络。(通讯员 刘 青 刘晓雯 刘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