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夫轻轻地放下手中的毛笔,转身和求字的同事探讨着如何建设廉政文化。此时,宣纸上苍劲有力的“清正廉洁”4个大字,还没有干透。
在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人民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董正夫的字小有名气。他最爱写“清正廉洁”,“因为这4个字时刻警示着我要秉公办事、清白做人”。
安徽政法系统还有很多像董正夫这样的人才,他们既是一支能打赢硬仗的队伍,也是践行文化育警的排头兵。他们以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生动展示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执法观念、执法作风的转变。
傲骨“梅痴”为警民作画
“公安民警并非一介武夫。”这是一位市民对马鞍山公安文联副秘书长、一级警督周强的评价。
周强既是警察又是画家。戎装时,他英气逼人;一旦画笔在手,则挥扫转侧,纵横捭阖。因为擅长画梅,人送“梅痴”的雅号。
“受职业影响,我钟爱梅花那‘凌风傲霜踏雪来,不尽生机布暗香’的不凡品格。”周强说,这正是政法文化的精神。
2010年,周强上任新成立的市公安文联副秘书长。上任伊始,他在全局范围内对书画、摄影、文学创作类人才进行了一次调查摸底,分门别类地登记造册,并建立日常交流机制,为文联各项活动提供人才保障。
在同事的眼中,周强是文化传播的一座桥梁。他多次邀请有影响的市书画家为民警带来精神鼓励和文化大餐,还带动警营书画家深入到社区、农村,送字画、写春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周强拥有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等头衔,但他最重要的身份还是警察。用心作画,为警察作画,周强是这般想的,亦是如此做的。
曲艺名人弘扬社会正气
“和谐社会大家建,磕磕碰碰很平常,何必来把和气伤。”阜阳市人民检察院宣传处处长、阜阳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王玉龙创作的琴书《买巴掌》,讲述了一起车祸纷争最终被妥善化解的故事,曾获得文化部授予的“群星奖”。
但这位笔名为愚聋的“曲艺名人”却说自己是聪明人中的“糊涂人”。
“我49岁才开始从事创作。有些题材专业作者看不上,觉得没多大作为,但我愿意去发现、去写。”王玉龙说,因为这是基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将群众文化和政法文化相通相融。
王玉龙用曲艺推动检察文化建设:创作反映农村生活的琴书《真情颂》、《天不怕上访》,深受农民观众的喜爱;赞颂沈浩的琴书《母女情深》、宣传中华美德的《中国好人刘振邦》,曾让台下无数观众流下感动的眼泪,对宣传社会和谐、弘扬社会正气作出了积极贡献。
尽管获奖无数,但王玉龙的创作从不收一分钱。年近60岁的他仍笔耕不辍,为法治文化的繁荣辛勤地耕耘着。
用真情实感写群众故事
“冯所,请你帮帮我们。”几名明光市古沛镇的村民近日找到涧溪镇司法所所长冯德斌,请他调解一起赡养纠纷。虽然不是自己的管辖区域,但他还是赶到那里解决问题。
这些群众是通过冯德斌发表的一篇篇贴近基层实际的文章“认识”他的。为了工作和写作,冯德斌经常与当事人吃住在一起,“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思想,才能用群众的语言去讲群众的故事”。
在外打工的乡亲因工伤被辞退,冯德斌陪他奔波了12天,讨回了10万余元赔偿款,之后写下了《李有福的喜怒哀乐》;基层人民调解员薪酬得不到保障,他调研了明光市的做法,发表了《1∶1给明光人民调解添活力》,吸引外地同行前来学习取经。
“故事中的人都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能够帮他们解决问题,真的很开心。”冯德斌真诚地说。
冯德斌已经发表新闻、文学、摄影作品近2000篇,并多次获得全国和省市大奖。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初中没念完就回家放牛。但正是从最基层一步步成长的经历,让他最明白基层群众的需要。
临池不辍激活检察文化
萧县人民检察院大厅、楼道两侧及各科室内部,悬挂着装祯精美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多出自该院干警之手,字里行间也凝聚着董正夫的心血。
身为萧县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董正夫同时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书法作品曾获“全国检察系统书画大赛”二等奖和“安徽省检察系统书画大赛”一等奖。
“对我来说,获奖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书画可以培养人的心性,还能与廉政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董正夫说。
在业余时间,他手把手地带着干警理纸磨墨,对学习画荷的干警强调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引导画兰草的干警体味“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的美德。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该院有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书画家群体。
“以前干警们下班后奔赴酒场的不在少数,而现在,8小时之外学书画的越来越多,建立起了健康的交际圈。”该院检察长祝冰说,不知不觉中,检察院被打造成了学习型、书香型机关,让广大干警在俯仰之间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
动人小品唤得浪子回头
一位阜阳企业家因为致人轻伤而在逃9年。偶然看到以在逃人员家庭为题材的小品《迷途知返》后,勾起了心底对亲情的渴望,最终选择投案自首。这个对在逃人员心理拿捏入骨的小品,创作者便是阜阳市公安局文艺小分队队员王雅涵。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王雅涵对创作的要求。她创作的音乐小品《毒品的自白》、《“胡来”的觉悟》,用形象的语言,教育群众拒绝毒品、远离毒害;取材于公安反诈骗防盗窃工作的小品《自投罗网》,让群众在轻松娱乐的同时,增强了防盗防骗意识。
去年7月,为配合“清网行动”,王雅涵和其他成员一起,进行10场“回头是岸”动员演出,有的在逃人员家属甚至观看演出时便打电话让亲人到现场投案,最终156名在逃人员主动投案自首。
王雅涵说:“我愿化身警民之间的一座桥梁,创作和表演出更多更好贴近百姓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做和谐警民关系的文化传播使者。”
嘹亮歌声唱响法院文化
强忍着高原反应,在法院系统援藏交流中,她用歌声传递着两地的文化;冒着倾盆大雨,在摇摇欲坠的舞台装饰物下,她为观众动情演唱。她,就是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装备处军队转业干部孙怡,只要上了舞台,就有着“死也要死在上面”的坚持。
2000年,孙怡进入安徽省高院,负责全省法院系统一万余名干警的服装管理工作。虽然任务重,但她在踏踏实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仍积极参与政法系统文化演出,细心揣摩作品内涵,用心灵的声音表达真挚的情感,演唱的《我爱你,中国》、《把一切献给党》等歌曲在广大干警中产生共鸣。
演唱之外,孙怡还投身创作之中,编写的《法官之歌》被许多法院排练成重唱合唱曲,为政法系统和谐文化建设添砖出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能提高法院干警的责任感、自豪感,增强工作凝聚力。”孙怡希望,自己的演唱水平不断提高,对歌曲有更好的诠释,能为法院文化工作多作点贡献。记者 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