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奢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廉颇一起,共同成就了赵国在军事上的强盛时期。当然,他也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就是那个纸上谈兵、华而不实的赵括。由于赵括的长平之败,使得赵国四十万军队被白起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整个国家走入了下坡路。其实赵奢不只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他在推行法治方面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有一些令人击节叫好之举,值得后世深思、借鉴。
《资治通鉴·周纪五》记载,赵奢担任田部吏时,负责征收租税,收缴到赵惠文王的弟弟、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家里时,他的手下人抗拒不交。赵奢丝毫没有妥协,依法把起头闹事的九个人全部处死。平原君知道后非常震怒,欲以死罪治赵奢。赵奢平静地说:“您在赵国贵为公子,今天却纵容手下人抗拒法令。如果一个国家中人人不守法,法令就会削弱;法令削弱,国家就会衰弱;国家衰弱,周围邻国就会欺侮侵略,最后就没有赵国了。如果赵国也没有了,那您还能享受今天的富贵吗?以您的尊贵地位,带头遵守法令就会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会国家强大,国家强大则赵氏天下就会万世稳固。您贵为王室,那时候邻国和天下之人谁敢轻视您吗?”
赵奢在回应平原君的责难中,阐述出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一是法治与国家的关系,二是法治与个人的关系。赵奢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与法治能否彰显具有极大关系,如果法令威严、循法而治,国家自然能变得强大。否则如果法制弛废、特权横行,整个国家就会走向混乱,由乱而衰遭外敌侵侮,国家最终会走向灭亡。而对个人而言,尤其是对执掌政权的利益集团而言,国家是最根本的倚靠,再强大的个人只是一片叶子,再强势的集团也只是大树上的一个枝丫。只有个人严格遵守法令,个体利益才能长期保障,所在集团才能稳固长久;否则如果为一己私利公然抗拒法令,国家衰弱灭亡时,自己的所有利益将不复存在。
赵奢对法治价值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充满清醒而深刻的政治远见。这种睿智来自对时局的观察和总结。在狼烟四起、兵戈交加的春秋战国时代,凡兴法者国就强,凡悖法者国就弱。比如齐国之所以走向强大,一个重要原因是重用管仲,使其“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的治国理念全面推行。偏居西隅的秦国,正是重用“好刑名之学”的商鞅厉行法治,使得秦国国力大增并最终统一六国。反之,晋国由于当政的智瑶视法令如敝屣,刚愎自用,肆意杀戮,终被韩、赵、魏三姓所瓜分。而秦国一统天下后背弃法治,推行极端苛酷的人治和专制,也迅速被历史所淘汰。东周列国,无一不是兴法而走向强盛,毁法走向了败亡。而在同时代的西方,古希腊崇尚法律,造就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推崇法治的思想家,其文化与法律的共同繁盛验证了这一道理的普适可用。正是建立了先进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古罗马才能睥睨天下、傲视群雄。正如西塞罗所言:“罗马人民对于共和国的热爱,与其说是对于它的国土,不如说是对于它的法律。”
赵奢的话讲于公元前271年,两千多年的历史尘埃并没有遮蔽这一朴素道理的光彩,在今天推行法治国家的背景下,赵奢的法治观点丝毫没有落伍,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法治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一个文明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制度保证。缺乏法治思想支撑、依靠特权去治理的国家,永远不可能兴盛,也不可能长久。环视今日世界强国,他们的发展进程中,无一不是依靠了发达的法治体系和先进的法治思想,尤其是美国,建国二百多年即成全球霸主,固然有地理、资源、发展机遇等运气成分,但其先进的宪政和司法制度是核心力量。
其实,即使在春秋战国时代,赵奢的观点也算不上独创,因为法家鼻祖韩非子就说过:“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但赵奢的话即使没有新意,也丝毫没有落伍,因为他阐述的是一种真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无可争辩地证明,在所有的制度中,法律是最可靠的;在所有的治国模式中,法治是最先进的。处在改革关头的时下中国,不管是民族振兴的伟大梦想,还是强国富民的政治愿望,抑或是经济腾飞、维护稳定的现实需求,法治道路都是不二选择。
·青海政法委书记王建军为《新青海建设与法治保障》一书作序
·昂首阔步迈上法治新征程
·漯河市郾城区检察院让服务民生的法治信号满格
·河南漯河郾城:让服务民生的法治"信号满格"
·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应结合科学发展观
·权威与公正:法治国家司法之本
·权威与公正:法治国家司法之本
·法治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发力
·中国法院网推出“法治微电影展播”专栏
·河南漯河郾城:让服务民生的法治“信号满格”
·四川达县探索长效机制“五步法”治农村垃圾
·[视频]李博亚当选央视“2012年度法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