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北京

北京首个智能地下市政管廊启用

2012-12-13 15:53:4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北京日报 

    宽阔的地下走廊里,电力、供暖、电信等管线井然有序地排布着,哪儿出现问题,监控系统第一时间发出报警。

    在昌平未来科技城,北区综合管廊目前已经进入调试阶段。其中,“热力舱”已于今年供暖季率先启用,为国家电网、中国商飞两家已入驻的央企供暖。今后,这里的市政管线增容、维修在地下就可以进行,不用再频繁地给马路“开膛破肚”。

    这条综合管廊位于未来科技城主干道——鲁疃西路的地下,全长3.9公里。

    记者来到已建成的北区管廊探访。从鲁疃西路的地上入口,下到地下3层,大约11米深处,就是这条管廊的地下“中枢”,眼前是类似于防空洞的4条并行走廊,走廊入口分别写着“电力1舱”、“电力2舱”、“水+电信舱”和“热力舱”。昌平区市政管委工程师王丽介绍,这四个舱分别用于收纳不同类型的市政管线,包括电信、电力、热力、给水、再生水等5类管线,近期将在廊道里安家。

    走进“电力1舱”,笔直的廊道宽2.9米,高2.6米,一眼望不到尽头。廊道两侧墙壁上,是一排排已经安装好的支架,分别用于安放220千伏、110千伏、10千伏的电缆线。目前,大批电缆线还未进驻,仅有一根红色缆线高悬于半空中,格外引人瞩目。“这是温感电缆,如果舱里的温度超过安全范围,舱内会自动报警。”王丽说。

    在地下综合管廊里,像这样的高科技监控装置比比皆是,“有监测温度的,有监测有害气体浓度的,有监测排水的。像电力舱,为了防止高压电线短路,照明灯、监控摄像头都是防爆的。”

    走出“电力1舱”,紧接着又来到“热力舱”。记者发现,除了两条直径约800毫米的供暖管线外,舱内还空出了好大一部分空间。“这地方,是为其他管线预留的。”王丽解释,考虑到未来科技城的远期发展,地下综合管廊为压力污水、直饮水和生活热水分别预留了管道位置,将来管廊收纳的管线将达到8类10种,这也是本市容纳管线最多的现代综合管廊。

    事先预留空间,就不用再为临时增加管线而将马路“开膛破肚”。不仅如此,给线路增容或是管线的日常维护也很方便。

    走出地下管廊,其地上位置就是监控中心。100多块电子屏幕上,不断切换着北区管廊里各个位置的实时画面。

    “这是一套智能监控系统,24小时运行,遇到突发情况,除了报警,还会自动采取应急措施。”王丽介绍,例如管舱内一氧化碳、甲烷浓度过高,系统会自动打开通风系统;水管破裂,达到一定积水深度,系统就会自动启动排水泵;如果有人强拆井盖,系统会将实时画面和具体位置传输到监控中心……

    而今后工人在对管廊进行维修时,智能监控系统会对廊道内的温度、有害气体浓度变化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引导工作人员从就近的通风口撤离。昌平未来科技城地下管线走廊及智能监控系统的建成,标志着本市正在向信息化的城市管理迈进。(记者 王海燕 实习记者 高健)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