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广东

广东:硬设施加软服务 文化建设普惠全民

2012-12-13 13:57:3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南方日报 

    党的十八大之后,广东的文化强省建设正喷薄出更强劲的发展动力。南方日报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一系列地标性文化设施即将逐步落成——广东美术馆将在未来几年内建立新馆,省立中山图书馆的第二期改扩建工程也正在启动,而省演艺中心将于明年春节后正式投入使用,广东省非遗博物馆的建设也正在认证之中,将被纳入“十二五”工作的蓝图……

    增加文化硬投入的同时,更多细致入微的文化均等化服务也在全省铺开,每年一度的二沙岛户外音乐季将高雅音乐会办到家门口,南国书香节则成为羊城市民热捧的读书节日……此外,全省正涌现一批文化志愿者,他们成为文化强省建设基层的生力军。

    文化惠民

    为欠发达地区文化“输血”

    夜幕下的广州花城广场宛若星河,在这个崭新的城市中轴线两侧,广东省博物馆、广州歌剧院、广东美术馆等标志性的文化地标建筑,作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硬投入、大手笔,每天接待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最普通的市民和游客。

    《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纳要》强调,从2011年开始,每年财政对文化的投入要有超过10%以上的增长;2011-2015年广东省各级财政投入在文化建设方面要超过250亿元。

    而在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蓝图中,除了硬投入和大手笔,还有更多细致柔软的触角将伸向广东村村镇镇的文化场馆设施,源源不断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文化“输血”:2011年起,省财政每年计划投入1亿元,补助当地未达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全覆盖。2012年起,省财政每年再增加投入1亿元,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未达标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将基本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的全覆盖。

    两年多以来,文化强省建设的硬投入背后,是每个百姓可以切身感受的文化实惠:134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44个文化馆(群艺馆)、161个公办博物馆(纪念馆)、1596个乡镇和街道综合文化站、16139个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5000多个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如今,广东的公共文化服务走在全国前列。

    品牌活动

    把“送文化”变为“种文化”

    今年8月,一年一度的“2012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再次掀起一股全民阅读风。展期内广州主会场共入场93万人次,销售额超3800万元。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注重“形神兼备”,硬件投入是文化建设的“形”,而群众性品牌活动则是文化建设的“神”。像南国书香节一样,在百姓家门口举办的文化品牌活动越来越多;每年一度的二沙岛户外音乐季,打破音乐厅的高门槛,让高雅音乐会、演奏会走出音乐厅,办到城市广场、群众家门口。

    仅是今年,广东就举行了全省粤曲私伙局大赛、全省少儿粤剧粤曲大赛、广东省民间潮乐大赛、全省渔歌精英赛暨全国部分沿海省市渔歌邀请赛、全省客家山歌擂台赛暨八省客家山歌邀请赛等赛事。这些群众性文化活动,由村到镇、县逐级发动并进行选拔,极大地调动激发了各地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积极性。

    “发动群众办文化,激发老百姓积极参与的热情,打造群众自我娱乐、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文化平台,把‘送文化’变为‘种文化’,使文化建设在老百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省文化厅巡视员杜佐祥说。

    均等化服务

    文化志愿者成生力军

    今年9月,一个别开生面的展览《珠三角新花——异地务工人员子弟书画作品展》在中山图书馆开幕,这个展览里展出的书画作品,全部出自中山市外来工子弟之手。他们创作的上百幅书法、绘画、篆刻作品让不少人大为感叹。

    “广东外来人口多,广东吹响了实施‘新广东人’文化服务工程的号角。”杜佐祥说,文化强省建设中特别注意做好异地务工人员文化服务,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等,城乡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异地务工人员开放。为这些“新广东人”提供均等文化服务,也是文化强省建设中细心周到的一笔。比如在东莞,实现“新莞人”公共文化权益,是东莞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东莞市政府的所有文化设施,均向农民工免费开放。流动图书车、舞台车、流动展览纷纷走进基层,受益群众达600多万人次。此外,东莞各镇街每年还安排资助100名优秀新生代农民工,攻读北大远程教育本科学位。

    而支持这些文化服务全面铺开的生力军,是广东全省各地自发涌现出来的文化志愿群体,他们是学生、老师、白领,来自社会方方面面。据了解,去年的注册人数已经达到2万,而今年估计有4万左右,而未注册的文化志愿者更是无法计数。

    现场

    从“村村通”走向“户户通”

    在党的十八大前夕,不少粤北山区的农户,像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下真尾村的瑶胞唐美芳一样,在家中迎来了“村村通”工程的安装队,村民们得以顺利收看到清晰而信号稳定的“十八大”开幕式盛况。

    过去,这些村庄由于地处偏僻,村民只能靠擅自安装的“黑锅”收看几个频道,刮风下雨便会失灵。如今,只需轻触遥控,村民们不仅可以享受到57套电视频道、17套广播节目的精彩资讯,还能轻松阅览各种农业科普信息,为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少便利。这只是广东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一个缩影。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地党委、政府大力推动下,1999年至今,我省已相继完成了行政村、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作为今年省政府“推进文化惠民”重要工程之一的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也于11月30日通过了省级工作组的验收,正式宣告“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

    迄今为止,我省“村村通”工程累计总投入29337万元,解决了2357个行政村、11994个自然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从92%提高到99%以上,实现了全省广播电视全覆盖的目标。

    据省广电局总工程师郄小斌介绍,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按照“户户通”的标准、采用直播卫星接收方式完成的。

    “户户通”是“村村通”的延伸,采用直播卫星接收的方式,目的在于解决有线网络未通达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少、质量差的问题,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为此,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2亿元,并于今年年底启动,计划明年年底全部建设完成。

    “村村通”、“户户通”工程正是我省文化民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工程已将文化普惠的触角扎实地伸向广东的最基层。(记者 李培 见习记者 杨逸)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广东:公安微博三级接力助广东考生顺利报名
·广东阳江:精确打击保治安持续向好
·广东:打造“国家级”志愿公益文化盛会
·广东珠海:扒窃警情同比降4成
·[视频]广东公安机关贯彻学习十八大精神
·广东深圳交警为紧急求助开绿色通道

·广东深圳交警为紧急求助开绿色通道
·广东司法行政六大工程推进平安建设
·广东:检察建议,九成采纳率从何来
·新华社评论员:永不停顿,永不止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广东考察重要讲话之一
·广东司法行政六大工程推进平安建设
·[视频]武警广东总队官兵:坚定信念 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