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基层基础建设

鄂尔多斯市司法局落实“三到”服务

2012-12-13 09:49:3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记者同志,你能不能给市司法局的领导带个话,俺们老百姓真心实意感谢他们给我们盖房、帮我们脱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郎图镇乃玛岱新村,一位名叫满都拉的村民对正在采访的《法制日报》记者说。在满都拉的身后,乃玛岱新村已经呈现出小城镇的雏形,生机盎然。

    这得益于2011年底鄂尔多斯市“三到”服务实施方案的提出,也得益于2012年鄂尔多斯市司法局对“三到”服务的落实。

    “三到”即“工作到村、服务到户、温暖到心”。“‘三到’服务方案的提出,是鄂尔多斯结合自治区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活动制定的细化措施,目的是增强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的操作性、实效性,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构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罗永纲对记者说。

    工作到村“三个一”了解民意

    工作到村“三个一”,即成立一个下基层工作组,确保有专人推动活动;建立一个群众工作室,确保有为民服务的前沿阵地;开展一次社情民意调研,确保能真实了解基层群众的冷暖疾苦。

    “同志,我们村的乡村公路是你们引资修的,但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不能让载重大车通过,他们会把路毁了的!”“同志,我儿子在城里打工从脚手架上掉下来摔成重伤了,包工头一直不给钱,你说我找哪个部门解决?”“我跟别人做生意被骗了,你们能不能给我介绍个律师?”……鄂尔多斯市司法局在准格尔旗龙口镇马栅村设立的群众工作室里,众人围着该局党委书记、局长武社平陈述着各自的需求。

    “小小工作室能让你听到基层最真实的想法、最紧迫的需求,要把群众的呼声尽可能落实,不能流于表面。”武社平说。

    为此,鄂尔多斯市司法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以其他党组成员、处级干部为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及二级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6个工作组。同时还要求,处级干部下基层每年不少于7天,科级干部下基层每年不少于10天,由市局政治部负责建立总台账及考核。

    服务到户“四个一”促进发展

    如何根据基层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这是鄂尔多斯市司法局考虑的第二步。

    “一堂党课明方向,一张卡片明事项,一批隐患早预防,一个项目群众忙。”鄂尔多斯市司法局副局长赵强给服务到户“四个一”编了一个口诀。

    在调研中,他们了解到这些地方大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带动群众致富”的思路逐渐清晰。

    于是,该局与鄂尔多斯市烟草公司达成共同对接帮扶乃玛岱新村建设,提出了“协议式援助、分阶段实施”的具体办法:即从2012年开始到2016年,市烟草公司为乃玛岱新村建设援助总资金2000万元,每年400万元,保障新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温暖到心“五个一”落到实处

    温暖到心“五个一”是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落实具体工作的统一要求:开展一次惠农惠牧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讲活动;组织一次与联系点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党日活动;开展一次与联系点党员群众共同劳动的活动;搞好一次以上走访慰问;落实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行路、上学、就医、用水、用电等帮扶任务。

    “对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要落实好,还要结合司法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能动地做些工作。”鄂尔多斯市司法局副局长吴勇对记者说。早在今年3月,他就带领一行人到包扶的准格尔旗龙口镇、沙圪堵镇进行走访、调研。不久,这两个镇的部分包扶村用水、用电及道路建设得到解决;下基层的工作人员针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与政策宣讲;送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下乡变成常态;定期对包扶村社区的47户特困家庭进行帮扶、慰问;与包扶村的党支部搞共建,全面提高村党支部书记的素质与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

    渐渐地,包扶村、社区的群众发现一些可喜的变化:打架斗殴的少了,村屯(嘎查)多了些笑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少了,身边的环境变整洁了;聚众赌博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

    “下一步我们会把工作做得再细一些、实一些,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是我们的最大动力!”武社平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期待。记者史万森张驰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