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GDP,更要平安!”在榆林,这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幸福是什么?一个是富裕,一个是平安。没有安全感就不会有幸福感,不能保证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就不能调动老百姓致富的积极性。建设幸福榆林必须要有平安作保障。”榆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钱劳动说。
走进榆林,林立的高楼、飞驰的豪车,无不炫示着这一方土地的富裕。正因为富裕,建设幸福榆林、平安榆林也有着现实的羁绊:随着“两新组织”、新兴媒体、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流动人口、刑释解教、吸毒人员等重点人群脱管漏管问题突出,社区建设和小区管理亟需规范。加之,榆林经济社会的开放流动性强,诱发犯罪活动的因素多,特别是因吸毒贩毒问题引发的各类违法犯罪,已经成为影响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平安乃民心所向,是民意所求。对于正在“加快大转型,实现新跨越,建设幸福榆林”的榆林来说,开展平安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无论从构建和谐社会、“幸福榆林”的要求,还是从解决社会现实矛盾的需要方面考虑,都具有深远意义。
以开展“平安榆林”创建活动为载体,榆林市政法队伍履职尽责、攻坚克难、求实创新,为建设“幸福榆林“保驾护航。让这片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大地上,呈现出“平安绿洲”的和谐之美。
据介绍,目前,榆林全市12个县区城区街面视频监控系统全部建成,85%以上的农村安装了技防设施。同时,组织开展了打黑除恶、禁毒斗争、命案侦破以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公检法各部门主体业务指标考评居全省前列,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好转,恶性违法犯罪明显减少,社会治安满意率稳步提高,2011年该市在全省排名第七,实现了历史性提升。
同时,榆林市以县区为单位,统一规范了七大类综治工作台账,全市所有乡镇(办事处)按照“2+1”和“8+X”的模式成立了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基本配齐了综治维稳中心副科级主任及专职干部,还稳步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站)建设,形成方便群众和各方参与的服务管理平台。注重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网络虚拟社会和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九大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以来,榆林市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上升为党委、政府工程,成立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建立了市委常委包抓联系工作制度。同时,对综治委委员进行增加充实并设立八个专项工作组,充实和增强了市综治办工作机构和力量,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榆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具体分工方案,召开全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全体会议,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作出安排部署。特殊人群、校园及周边治安、护路护线联防等专项工作组分别召开会议,明确目标任务和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对各项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榆林市继续推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网管人”的模式,全面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建成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机构206个,配备兼职工作人员491名,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建成了市、县、乡三级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全市共有安置帮教衔接人数1075人。深入推进“假释一体化”进程,对已裁定的假释人员全部进入社区矫正程序,做到了无缝衔接。市上将推进社区建设和小区管理作为工作突破口,组织部分县区政法委书记、乡镇(街道)以及社区负责人,赴延安市学习考察宝塔区社区管理工作,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大力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力争走出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路子。
为了充分调动全市政法系统的创优争先意识,进一步推动全市政法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榆林市委政法委决定每年组织评选一次“全市政法工作创新奖”,对年度包括综治、维稳、队伍建设以及公、检、法、司系统在内的政法全部工作领域内推出的具有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预期成效能够在全市乃至全省领先的创新性工作给予命名表彰奖励。去年,榆阳区化解涉法涉诉案件,创造性推出了涉法涉诉案件“374”化解工作新模式,“3”:即夯实县区委政法委书记与公、检、法、司主要领导、公、检、法司主要领导与办案庭室、办案庭室与具体办案人员三级责任体系;“7”即健全挂牌接访、联合接访、信访信息库、甄别交办、报结销号、案件评查、责任倒查七项工作机制;“4”即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进行依法审查、公开听证、救助稳控、依法处理四步化解方法。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王乐泉来陕调研时,榆阳区作为县区代表就此作了专题汇报,受到各级领导一致好评。
据了解,榆林市委政法委坚持把推动创新作为增强政法工作活力、提升政法工作档次的重要抓手,推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模式和典型做法,显著提升了全市政法工作的整体档次和水平。
——打造县区“看点工作”。榆林市委政法委专门下发了文件,要求各县区对各自政法工作亮点典型安排在“半日”和“一日”等不同时间段内集中展示。
——实行领导包抓。榆林市委政法委实行县级领导分片指导和包抓联系,负责督促指导县区政法亮点典型的集中推进工作。
——建立“政法典型管理库”。要求县区至少推出5个典型、市级政法部门至少上推出3个典型,实行分类管理。
——组织评选全市政法工作创新奖。县区以块推荐上报,市级政法部门以条推荐上报,对预期成效能够在全市乃至全省领先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
——召开政法典型流动观摩会。组织县区政法委书记、市级政法部门负责同志赴各县区进行观摩学习,推广交流先进经验。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制定出台《政法新闻宣传奖励办法》,着力提高先进典型的上镜率、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大限度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提升全局工作。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榆林,因为发展而成为一片热土,也因为平安而成为一片乐土。
(王雄 张赛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