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在部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时,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不难看出,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不论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是创新行政管理方式,都必须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作为检验的最终标准。
——编者
举报滩涂垃圾,四部门不受理
12月4日是北京冬天少有的晴天,温榆河南岸的滩涂地堆放的垃圾,刺目肮脏,足有两层楼高。即便隔岸开车经过,垃圾被碾碎、平整过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9点10分,记者拨通北京市朝阳区水务局办公电话,以市民身份举报。得到答复,岸上倾倒垃圾由环保局负责。环保局受理电话告知“不归本局处理”。至于该向哪个部门反映,答复人表示不清楚。记者询问能否提供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电话时,答复人将电话放在一边,不再理睬。
再打往绿化局,得知还是要先咨询水务局。水务局电话再次接通后,是否归水务局管理要先咨询温榆河管理所。“执法队员全员执法去了”。记者只好要求管理所能否做个记录,以便执法队回来处理,被办公人员委婉拒绝。所幸的是,获得了该所执法队办公电话。但多次拨打,均无人接听。
在长达40分钟的电话接力中,记者没能找对人,切身体验到做“热心市民”际遇有多么波折,投诉有多么无望。
12月6日,本报推出“十八大热词”调查。“下个十年,你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何期待”,51.4%的网友票投“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一边是举报电话打了4个部门、40分钟,仍找不对人、办不了事。一边是公民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殷殷期盼。政府职能转变,是众望所归,更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从管理到服务,政府走上转型路
过去10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之路,究竟走得怎么样了?今后10年,政府职能转变还要着力在哪些问题上破旧立新?
国务院法制办数据显示,地方政府近10年来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7.76万个,占原有审批项目总数的68.2%。在山东省青岛市工商局工作的徐华说,“清理行政审批,减少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10年来,我国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纷至沓来。2003年行政许可法实施;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2007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领域。
这10年来,身为公民,我们见证:普通人可以提请查询“三公”经费,可以对“表叔”们的工资刨根问底。
这10年来,身为公民,我们感到:网络问政、一站式服务、阳光审批、建立行政审批活动电子监察系统不再是理念,而是基层政府提供的具体服务模式。
苏州大学教授沈荣华认为,过去10年,行政管理中的法治意识更强了,政府行为在逐步规范,更注重程序,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对自身地位有了忧患意识,政府能够不断改善自身形象、关注自身公信力,进步不能小视。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未来10年,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已经清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贾西津说,“政府由管理向服务转型,首先不是提供服务多与少的问题,而是政府要理解市场与社会的规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谨慎用权。政府首先应问的,不是如何为人民服务,而是人民需要什么服务。”
从“人”出发,优质服务才有着落
政府职能转变,要明确为谁服务。如果政府不将“人”生活的环境纳入政府的视野、当成政府心目中的大事,职能转变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举报电话记者打了40分钟,没有一个单位对举报内容做记录,没有一个单位认为是分内事。追究背后原因,与北京市朝阳区各个行政执法机关在管理上条块分割有关。
以河滩地管理为例,水务局只负责河面以上河堤以内的绿化,河堤以上的不负责。举报人必须先搞清楚乱倒的垃圾是否倒在了距离河面10米以内的坡地上,才能明白举报电话打给谁。
贾西津认为,“无人负责”是目前政府条块分割的组织架构所必有的后果。
计划经济的政府是“串联”结构,按流程分工,由更高决策机构统一决策、统筹协调;而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并联”政府,按照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公共职能划分政府职责,每一部分充分享有其范围内的决策权、执行权、责任承担,权责明晰,各司其职。政府之间不是划分管辖领地,而是依据法定职能,相互协调。我们目前政府仍然未转变计划经济下的“串联”模式,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政府职能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采访中听到的群众呼声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首先要克服主观性。当政府还不知道民众需要什么、紧缺什么、担心什么的时候,想当然地设计与实施一些服务内容是不行的,即便政府热情再高,群众也不会领情。
沈荣华认为,服务优质化首先要提升服务的有效性。如果政府说了做不到、服务打折扣、摆“花架子”,那么,即使供给了服务,也可能劳而无功。政府优质服务还必须理性。有些地方政府服务承诺过度,往往与民众实际需求不符,与自身实际能力不符。这种过度承诺不仅吊高了民众的胃口,还造成承诺与实施脱节,一旦承诺不能兑现,反而加剧公众对政府的不满。
服务型政府主要内容(链接)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公共服务体系既包括对人的生存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也包括改善人的生存状况的支援性公共服务,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扩展性公共服务。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制度保障。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降低行政成本等。
突出政府与社会“双向互动”,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体特征。一方面,政府是主体、主导,另一方面也应该有社会的全面参与,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
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条件。这意味着要改善政府过程,更直接地面对社会、公众和企业的需求,而不是沿袭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府意志来施政。
(解思宇整理)
服务型政府 有为且有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人民满意”、“服务型”,这两个关键词勾勒的政府形态,让人备感亲切和振奋。亲切的是,这是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政府行政领域的体现;振奋的是,这是对过去管理型政府的根本超越。
这些年,有的地方政府热衷于修建政务服务中心,对公务员开展“微笑服务”培训,以为仅仅方便群众办事、改进服务态度就是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有的地方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铺摊子、上项目、给政策,把服务好企业、服从于GDP增长,作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全部要义;有的地方政府要么大包大揽、过度供给,对公共服务能否可持续考虑不够,要么不加分析、不予区别地将一些公共服务简单地推向市场,忽视了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过程中的政府责任……
简单化地认识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缺乏系统性、长效性、创新性思维,使一些地方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时走入了误区。
究竟什么样的政府才是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首先,职能科学,公共服务职能成为政府的核心职能。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府该管的,如养老、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绝不甩手推给市场、推给社会,做到不缺位;不该管的,如企事业经营、社会组织人事管理,绝不包揽干涉、横插一脚,做到不错位。同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唯有如此,才能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须知,一个“有限”的政府,方能符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结构优化,整合公共服务领域资源。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这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而且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同时,应该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唯有这样,才能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行政运行机制。须知,一个“有为”的政府,才能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再次,廉洁高效,推行行政问责制度和政府绩效管理。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必须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着力打造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须知,一个“有效”的政府,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期待。
服务型政府,有为还须对位。不作为和乱作为,人民都不可能满意。(徐 隽)
·中国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渐成趋势
·学习时报:公务员形象关乎地方政府公信力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免收通行费后考验地方政府管理能力
·食品安全首入河北地方政府考核 提出阶段性目标
·中国修订预算法拟不放开地方政府自行发债
·打造服务型政府,哪个城市做得最好
·打造服务型政府,哪个城市做得最好
·学者吁以法制手段建服务型政府
·2012中国服务型政府指数发布
·河南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强政风行风评议
·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
·罗保铭强调:努力打造依法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