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美丽但又短暂,如何引导青年检察干警成才、成长、成熟,既是检察队伍建设的重大课题,更事关检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青年检察干警更需在自身修炼上下功夫,努力在人生的高度、厚度、深度、广度、精度上下功夫。
努力提升高度。一是讲政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开展各项检察工作的制高点,抓住了制高点,才能登高望远,胸中有大局。只有大局明,才能方向明;只有方向明,才能定位准;只有定位准,才能做好检察工作。二是志当存高远。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奋斗的目标适当高一些,方能始终保持不断奋斗进取的激情。三是练就过人的见识。努力做到内外兼修,道术并重。知识的积累,业务的提升固然重要,而养成更开阔的胸襟,更高远的眼界却更为关键,做到不拘泥于一时一事,放得下委屈和不公。
不断练就厚度。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铸就经验的关键在于积累。人生厚度的本质,在于通过积累提升境界,时间的历练固然重要,但还需要不断地总结、反思,不断地学习研究,不断地积累和升华,才能逐渐提升人生的境界。诚如王国维先生所言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人生有了厚度,观察世界,处理事情才更具底气。作为青年检察干警,不能仅仅满足于精通法律,熟练运用法律,更应丰富见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考量文化的冲突,伦理的把握,公权之间、公权和民权之间的关系,才在更高的视野下,更全面地把握检察工作。
逐渐拓展广度。法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司法更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司法的过程涉及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办案的过程势必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层面,甚至涉及社会的潜规则。所谓“系统查,查系统”,如果不熟知该系统的基本情况,办案工作将很难开展。广度的拓展,将使我们处理纷繁复杂的案件时能做到胸有成竹,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因此,青年检察干警必须拓宽视野,学习和熟知各个领域的知识和规则。同时,努力培养自己成为检察工作的多面手,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提笔能写,开口能说,动手能干。
逐步挖掘深度,做到术业有专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为也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致碌碌无为,可以结合个人的特点、爱好,努力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长。检察工作职责广泛,内容丰富,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青年检察干警可以选择某个领域作为自己长期研究思考的课题,以课题化、项目化研究的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进行专题攻关,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攻克,一个课题一个课题地打通,日积月累必有所成。这样,通过练就一技之长,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也并非遥不可及。
不懈雕琢精度。“玉不琢不成器”,青年人初入社会,从校门到机关,从象牙塔步入社会,可以说既是站在事业的起点,也是身份的一次重要转型,是成为独立的社会人的重要过程。检察职业要求的特殊性要求青年检察干警不断养成精细、精准、严谨的作风和习惯。在执法办案上,就要讲究办案作风精准、办案程序精准、各方面关系处理精准。在个人形象上,要精雕细琢个人的举止形象、气势形象、气质形象、语言形象,时刻注意在执法办案和与人沟通、交往过程的行为和公众形象。具体而言,包括工作中的着装、用语、行为,公诉人出庭时的站姿、坐姿,接待来访时的用语、倾听、注视等,以及询问证人或被害人、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搜查等方面的程序规范等等。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年干警的成长、成才、成熟,固然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但更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检察事业的发展对青年干警有着更高的期待。
(作者系苏州大学检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