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浙江317省道,再驶过一大段崎岖的土路,记者来到距浙江省开化县城30公里的一个山沟。杭新景高速公路第19标段的一处山体隧道正在这里紧张施工。
11月6日,一名潜逃12年的命案在逃人员在这个偏僻的山沟落网。这名长期藏匿在大型项目工程工地的湖北籍嫌疑人,是被“项目警官”录入、比对新进务工人员信息时“揪”出来的。
“项目警官”,顾名思义,是驻扎在项目工程工地的民警。两年多来,开化县公安局在大型工程标段共设立“项目警官”42名。
事无巨细:“事情理顺了,就不觉得累了”
“9月8日,了解施工项目与村民的矛盾纠纷动态……9月17日,召开项目各协作队伍与项目部主要人员治安会议……10月22日,调解处理一起乡村便道纠纷,由项目部赔偿刘金龙200元,双方达成一致协议……”
在杭新景高速公路第21标段 “项目警官”林延峰的工作日志上,工整的字迹记录着他每天的工作内容。
29岁的林延峰是开化县公安局杨林派出所民警,已从警7年的他两年前曾驻扎在城白线公路建设工地,丰富的工作经验让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类工地矛盾纠纷。
林延峰的警务室就设在第21标段的项目部一楼。在这间10余平方米的白色活动板房内,墙上贴着 《“项目警官”制工作流程》示意图,桌上整齐码放着各种台账。
“化解矛盾纠纷占我工作的大部分。”林延峰说,像征地拆迁、工程扰民、补偿安置、村民强揽工程引起的矛盾纠纷,几乎每天都有发生。
“每天都会接到处理矛盾纠纷的电话,有时夜里1、2点也有。”林延峰递给记者一张警民联系卡,上面印有他的警号和手机号码,“我每次去工地和村里,逢人就发,现在村里人都知道我电话。”
记者了解到,“项目警官”要管的事纷繁复杂,从协助隧道施工队办理爆炸物品审批、清点每天的爆炸物品用量,到及时登记所有务工人员的身份信息;从向务工人员和村民宣传安全防范知识,到不间断开展治安巡逻,事无巨细,“项目警官”可谓是工地里的 “全能保姆”。
要处理的事情千头万绪,而且每天都如此。对此,林延峰淡然一笑:“事情是多,但理顺了,就不觉得累了。”
同样是杨林派出所民警的丁辉,短短几个月内也练就了“工地管家”的风范。刚担任第19标段“项目警官”时,28岁的丁辉没有任何相关工作经验,“有不明白的我就向林延峰请教,我还经常和项目部负责人、工人、村民聊天,很快就熟悉了工作模式。”
广受夸赞:“设立‘项目警官’,真的很划算”
11月16日上午9点,尽管寒风夹杂着雨水陡添凉意,由城关派出所召集的“杭新景高速公路林山段施工建设情况会商会”仍如期在第15标段项目部举行。
“舜山村有三四个村民总想从我们手里包揽工程,还几次阻挠施工,希望你们帮忙解决一下……”4个标段的项目部负责人对城关派出所所长汪洪成和“项目警官”余宗群倾诉着近期工地上遇到的麻烦事。
41岁的余宗群从警已有18个年头,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的他皮肤黝黑、身材魁梧。“在项目工地里,民警要做的群众工作比执法工作多得多。”他向记者分享了他总结的一条工作 “秘籍”:“说话的轻重把握很重要,不管对工人还是村民,我说话都很小心。”
目前,杭新景高速公路的“项目警官”们走马上任已8个月。而在竣工前的未来三四年里,他们都将驻守在项目部。短短8个月的工作已让汪洪成深有感触,他用“节省警力、提高效率”来概括“项目警官”们的工作成效。
“第13标段所在的林山乡距离城关派出所至少有一个半小时车程,大部分路都是土路。如果接处警民警从派出所赶过去,到达那里时小矛盾可能已经酿成了大矛盾。”汪洪成说,城关派出所给余宗群配了一名辅警和一辆警车,他和辅警每天都在4个标段转,很多矛盾都在激化之前就成功化解了。
汪洪成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6年黄衢南高速公路施工时还没有配备‘项目警官’,派出所几乎每天都接到三四个报警电话,民警经常赶很远的路去处置矛盾冲突,很疲惫。现在,派出所一般几天才接到一起来自工地的报警。这么看,真的很划算!”
对“项目警官”同样赞不绝口的,还有项目部负责人。
第21标段项目经理冯长青曾带领工人在福建、湖北等省修建高速公路。“在工地里有专门的民警,以前还真的没遇见过。”冯长青说, “我们遇到难办的事,第一反应就是找 ‘项目警官’林延峰。不管过错方是我们还是当地村民,他总有办法让双方都心服口服。”
“遇到事情来了我们心里不慌,林警官就像照进工地的阳光!”第21标段隧道工程队队长游桂官难掩激动之情,打油诗般的两句评语令人发出欢快的笑声。
在开化县公安局,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至10月,“项目警官”化解矛盾纠纷143起,督促整改安全隐患43处,全县实现了重点工程建设群体性事件、严重刑事犯罪、重大安全事故 “零发生”。
播撒温暖:“在村民心里,民警是主持公道的角色”
“你看,这是林警官,他篮球打得好。”在林延峰的警务室里,项目部安保处处长刘敏指着一张篮球场的照片说。林延峰接过照片,对记者说:“穿黑球服的是派出所的,穿红球服的是项目部的。我们业余时间经常在一起打篮球,附近爱打球的村民也常过来一起玩。”
共同的业余爱好让大家的关系进一步融洽。施工方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找“项目警官”;当地村民遇上难题,也首先向“项目警官”求助。
林延峰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令他感动至今的经历。
9月的一天,一位年近七旬的村民拨通了林延峰的手机。在施工方准备用土方垫高他家已征收的菜地时,他让林延峰无论如何也要赶去现场。“村干部去了,老人的家人也去了,但都不管用。老人说,我不到场,就不让施工方动工。在村民心里,民警是主持公道的角色。”林延峰说。
林延峰回忆道:“我那天刚赶到现场,老人就让施工方动工了。我还联系工人帮他把菜收了,陪他待了一天,聊聊家常什么的。”
丁辉也觉得,村民从心里把民警当朋友看待。他走在村里,经常有人跟他打招呼:“丁警官,忙什么去?”“小丁啊,吃饭了没?”
每到这时候,丁辉感到既高兴又愧疚:“高兴的是,这么多人都认识我;愧疚的是,他们中的有些人我还叫不上名字。”
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注意到林延峰的手机屏保是一个可爱宝宝的照片。这是他才4个多月大的儿子。
“我每周只能陪儿子两天。小家伙好几天才见到我后,通常不让我抱,用小脚直踹我。”林延峰一张张翻看着手机相册里的照片,眼神里交织着爱意与歉疚。
当得知丁辉的孩子将于这个月月底出生时,记者不禁问起工地上的工作:“能休7天假吧?到时候施工方或村民打电话找你怎么办?”
不等丁辉开口,林延峰抢着说:“这都没问题的,到时候他负责的标段如果有事,我可以去帮忙。”“我们互相帮忙是常有的事。”丁辉说。(记者 傅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