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海南

海口:政府出钱 农村敬老院请来"贴心管家"

2012-12-10 16:44:3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海南日报 

吴惠萍高兴地展示入党55年证书。  本报记者 古月 摄

  吴惠萍高兴地展示入党55年证书。记者 古月 摄

 4日上午,吴乾兴(右二)、吴多麟(右一)在菜场买菜。 本报记者 古月 摄

  4日上午,吴乾兴(右二)、吴多麟(右一)在菜场买菜。记者 古月 摄

 4日上午,三江镇新敬老院环境舒适,老人们生活怡然。 本报记者 古月 摄

  4日上午,三江镇新敬老院环境舒适,老人们生活怡然。 记者 古月 摄

  十八大报告指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海南省海口市尝试政府出钱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民营养老机构托管农村敬老院,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是符合十八大精神的探索。目前,民营养老机构托管农村敬老院的模式正在海南铺开。海口椰岛之家老人公寓托管三江镇敬老院,到12月底满2年。

  12月1日下午4点多钟,一个30来岁的年轻妇女到海口美兰区三江镇敬老院办公室,给孤寡老人冯尔平补交11月份、预交12月份的伙食费,按每天7元的标准,共交427元。

  美兰区给每个孤寡老人的供养补助,直接打到个人银行卡,每月300元,由其本人或相关的亲属到敬老院交伙食费。

  记者问年轻妇女:“他是你的什么人?”

  她说:“是我老公的伯父,我家公的亲哥。”

  “你老公很有孝心,对伯父这么好。”

  谁知年轻妇女透露道,“我家公也不是亲的。我老公是他们捡来的。”她告诉记者,伯父和家公都一辈子没结婚,捡了个儿子养大防老。

  年轻妇女名叫王川兰,“我娘家是澄迈的。我老公叫冯所川,是1974年生的。”

  “捡来的儿子,怎么准确知道生在哪一年呢?”

  王川兰说:“我老公的亲生父母也在三江镇,都认亲了。”

  记者才明白,冯所川是冯尔平兄弟两抱养的。

  冯所川记住养育之恩,坚持给冯尔平兄弟两养老。王川兰说:“我结婚10多年了,一直和伯父、家公一起吃饭,住在一起。”

  王川兰在三江墟开小店,卖毛巾、内衣内裤等小百货谋生。“我每天要照顾孩子,要看店,还要照顾两个老人,确实很累。老公在海口的工厂办了下岗手续,回家来帮我。”忙碌时,王川兰都不能按时给两个老人做好饭菜,更谈不上其他照顾了。

  2010年底,王川兰才知道伯父可以住进三江镇敬老院,“是村支书告诉我们的。”

  三江镇分管民政的副镇长王标说:“三江镇敬老院改造前,我们限制孤寡老人入住。改造后,我们发动孤寡老人入住。”新敬老院改造竣工,镇政府给各村发通知,让孤寡老人入住。

  75岁的冯尔平死活不愿去敬老院。王川兰说:“他怕我们不要他。我就劝他,你先去看一下。”

  冯尔平抱着试一下的想法,2010年12月28日住进三江镇敬老院。结果一住就不想回家了。“这里吃得好,住得好,有人伺候得好。”他10多年咳嗽、咳痰不止,有哮喘,稍微动一下,就喘不过气来。2011年9月的一天,护士发现他生病,送他到琼山区中医院住院治疗,医药费全部报销。

  今年春节,王川兰叫冯尔平回老家排思村过年,但他“赖”在敬老院不想回去。王川兰说:“我逼他回去的。农村过年家家要祭祖。”

  明年的春节也快要来了,冯尔平早早放出话来:“明年过年不回家。”王川兰说,“我还要逼他回去。”

  王川兰悄悄问记者:“我家公也想住敬老院,他能来吗?”

  托管试点

  海口率先在海南尝试政府出钱购买服务,民营养老机构托管农村敬老院

  政府出钱,民营养老机构托管农村敬老院,是王宁第一个提出的,并率先在海南试点。她当时是海口市民政局局长。2009年海口把建设敬老院当作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敬老院建好了,谁来管?又没有事业编制。我想探索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作用,政府出钱,民营养老机构托管农村敬老院。”

  12月5日,中共海南省社会组织工委专职副书记王宁对记者说:“最近国家民政部一位司长说,我们的托管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陈基泌2001年到美兰区民政局,2009年已是分管敬老院的副局长。“三江镇敬老院的平房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早已破旧。”2010年,三江镇敬老院的老院长谢梅英79岁了。陈基泌说:“这是典型的老人管老人。这么老的人去打井水,给别的老人喂饭,她自己出了事,谁负责?用工制度也不允许。”

  大约2009年10月,海口椰岛之家老人公寓院长李海受到邀请,“当时王宁带着我们几家民营养老机构的负责人,一起去看规模大设备好新建的敬老院。”先看新坡镇仁里敬老院,刚建好。再看石山镇敬老院,正在施工。

  李海记得王宁半开玩笑地问他:“把敬老院交给你们管,有信心管好吗?”李海回答:“当然有信心。”当时是随口表态。

  大约过1个月,李海接到美兰区低保中心主任周丹的电话,转告当时区民政局长钟建民的意思:“去三江镇敬老院看看,对如何管理农村敬老院,做一个方案。”

  第二天李海开车到三江镇三江墟,问好几个人,都不知道三江镇敬老院在什么地方。最后在田边找到一个工地,说是敬老院,投资500万元新建的2栋3层楼房正在装修。

  “这个敬老院很大啊。”李海一层楼接一层楼地走上去,每个房间都进去看。“洗手间没有扶手,老人容易摔跤。厨房的电线太细,需要换粗的。庭院没绿化,地面无排水沟。”2009年12月,李海把管理方案交给钟建民。不久钟建民调离,此事石沉大海,无声无息。

  2010年5月10日三江镇敬老院竣工交付。但几个月过去,敬老院空无一人。李海说:“大约2010年7月底,新上任的区民政局局长王兴顺把我叫去,让我草拟个托管合同。”

  分管副局长陈基泌、周丹和李海3人开始起草托管合同。“我负责起草框架,他两逐条修改。”李海说,“托管合同起草花2个月时间。”

  李海在托管合同中要求老人签入住合同,但遭陈基泌、周丹否决:“老人要告上去怎么办?”李海要用空余房间以市场价接受其他自费老人入住,弥补管理经费的不足,这一条文也被删掉,“你可以这样做,但不要写上合同。”李海提出管理经费每月1.8万元,被彻底推翻。“政府没有这么高的管理经费给你!”最后改为每人每月管理经费165元,因为物价涨了,2012年1月起,调为200元。

  2010年10月托管合同定稿,双方签字生效。12月23日,“贴心管家”李海团队进驻三江镇敬老院,开展大扫除。12月28日,按照合同规定时间提前3天迎接老人入住,3天免费吃饭。

  2011年1月1日,三江镇新敬老院正式开张迎客。除了原有的6个孤寡老人外,新来21个孤寡老人、“五保”“三无”老人。

  12月1日记者采访时,院长李萍说,现在共有59名老人入住。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海南政法委书记肖若海深入基层作十八大精神宣讲
·海南:交流预防职务犯罪措施落实情况
·海南:“小窗口并联”打造便民政务服务
·海南检察机关举办首届检察业务专家现场评审活动
·海南预约诊疗系统正式开通
·渔业保险让渔民受大益 海南近四万渔民参保

·渔业保险让渔民受大益 海南近四万渔民参保
·海南海口圆满完成泛珠论坛安保
·海南积极解决流动人口“准生证”难办的问题
·海南:启动低龄儿童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