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博客

张燕:茶汤里的临涣

2012-12-09 15:48:5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检察日报 

    临涣镇的街道不长,一拐弯,就看见了传说中的茶楼:飞檐的楼角,雕花的窗棂,朱漆的柱子,喝茶的人……时光似乎陡然就回去了几十年,恍惚中如同走进了某个老电影的场景。曾经在网上看过关于临涣茶楼的照片,当时就觉得那些黑白照片上留着山羊胡的老人、高高低低的长条凳,甚至带着豁口的茶壶好像都是导演刻意营造出来的氛围,古老得有些不真实。如今这些熟悉的画面冷不防与朝思暮想的你撞个满怀,还真让人有点措手不及。

    临涣是淮北市濉溪县西南的一个小镇,赖有水陆交通之便,古代即为商旅云集之地。不仅有秦相蹇叔、“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等历史名人,而且由邓小平、刘伯承等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曾驻于此十余日。因城外有回龙泉等好水,并不产茶的临涣从明代开始兴起茶馆。

    走近了,才发现他们喝的茶并不是茶叶,而是状如小棍的东西。这是专门取自两百里以外的六安的茶梗,临涣人叫做红茶棒。说来也怪,在六安本地很少有人用这种棒棒沏茶,而这种茶梗一经临涣泉水的沏泡,便色艳味香,入口绵甜。一旦将这种茶梗带出临涣,便茶味生涩,色香俱失。很明显,六安的棒棒茶与临涣的古泉水达到了不可代替的完美结合。于是临涣人便将这一壶棒棒茶悠闲地从明朝喝到了今天。

    “老板,来半壶茶!”半壶茶是一壶带一只杯,五毛。一壶茶,是一壶带两只杯,一元。闯入镜头的是一家五口。大儿子急急地啃着烧饼,显然噎着了,女人忙端了一杯茶递过去,乖巧的小女儿从背后搂着男人的脖子,父女俩瞅着儿子的窘态笑,爷爷坐在一旁乐呵呵地喝茶。小茶桌上放着一把水灵灵的芹菜和一小袋肉馅。见我在拍他们,女人朝我笑笑,“能不能给我们寄一张相片?”“当然可以。”她很大方地给我留了地址。一家人喝完茶,走了。老板就过来把桌上的茶壶收走,一手端五六把壶是茶老板的绝活儿,让我们看得惊奇。

    饮茶的老人们,七八十岁的年纪,一边叼着烟斗,一边端着茶杯,悠闲地品着、聊着,那淡定的表情,写满了从容,沟壑般的皱纹,记载了岁月的痕迹,举手投足间,那种远离凡尘的闲雅,那种内敛平静的淡定,那种驾驭自如的神态,也只有在这有着四千年历史的古镇才会看到。我们一行不停地用长枪短炮拍摄他们,他们则旁若无人。他们看惯了摄影的人,我喝我的茶,你拍你的照。没有外界的干扰,没有世事的嘈杂,只有杯盏的诱惑和氤氲的茶香。在取景框里,你深信自己就是在拍电影。

    也许可以说,临涣的茶融会了和谐的精神。因为这里离现代很遥远,因为这里与世无争,所以临涣的茶才会温和而淡然,平常而悠远。临涣的茶是一种精神的载体——譬如宽厚与忍让,质朴与友善,豁达与开朗,以及平等与自由。临涣的茶是苍茫平原上的一缕亘古的遗风,潜入我们的心底。

    (作者:安徽省阜阳市检察院 张燕)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