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江苏

连推多项新政 南京依托优势做强“第一驱动力”

2012-12-09 12:04:3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报业网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专门章节集中阐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它摆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南京是科教大市,又是国内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什么深度思考,又会推出怎样的具体举措?记者连线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并请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进行点评。

    创新驱动,好比安装“自动引擎”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科技创业搞得如火如荼。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升到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对南京产生了怎样的激励和反响?

    杨卫泽:党的十八大为举国创新发展下达了动员令,不仅为南京加快创新驱动步伐破除了思想壁垒,还为我们营造了氛围、增添了信心、指明了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南京见事早、起步快。继去年推出“1+8”政策体系推动科技创业、人才引领后,今年又接连出台了“科技九条”、南京“321政策”、“创业七策”。尤其是“科技九条”出台9个月以来,全市12所高校配套了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师生创业的新政策,144位高校教师走出校门创业,1480名大学生来到创业园为梦想而打拼,1050名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南京……创业创新正引领南京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潮流。

    我们认为,创新驱动是非常契合南京发展的战略选择。纵观苏南发展史,在经历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转工)、外向型经济(内转外)高歌猛进的两个阶段性高潮后,必须用科技创新手段推动新一轮转型。南京科教资源丰富,科技创业得天独厚,市委因此明确提出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

    洪银兴: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就是要把它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分为4个阶段: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通俗地说,要素驱动好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资本驱动好比“修马路、建高楼”,而创新驱动则是注重内生增长,好比给汽车安装了一台自动补充能量的引擎。当前,我国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口红利开始消减。劳动力成本优势有所减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南京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加速、产业高端化加速、国际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展加速“四个加速”的关键时期,市委确定的创新驱动战略可谓应时因地,抓住了牛鼻子。

    就地转化,不让科研成果像“地空导弹”飞出去

    记者:科教资源是南京的最大优势,也是创新驱动的基础。但过去南京许多科研成果未能就地转化,而是像“地空导弹”一样飞出去了。我们该如何认识南京科技创业的禀赋和资源,要面对哪些挑战和问题?

    杨卫泽:资源是支持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一个城市的深层内涵和自身特质,决定其发展的战略取向。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为大家熟知,殊不知,南京还有特别的产业发展基础、特有的创新发展环境、特殊的创新先发优势,这些都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和比较优势。从产业基础看,国家规定的30个制造业门类,南京均已覆盖。南京在全省率先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省第一。今年1-10月,当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下滑之时,新兴产业迅猛增长,其中高科技产业同比增长17.9%,软件业更是增长41.8%,产业转型加快。此外,南京城市化率已近80%,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和载体逐渐建立和健全。这些都是南京创新发展的先发优势。

    当前,南京正处于一个新的创新活动的活跃期和机遇期。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创新资源存在两大反差:一是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反差。南京的土地、矿产资源十分有限,工业所需的一次能源自给率几乎为零,但科教人才等无形资源十分丰富,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全国第三,每万人在校大学生全国第一。二是创新资源优势与创新发展优势的反差,南京院校人才多、企业人才少,研究型人才多、创业型人才少。今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高达3.1%,但40%以上集中在高校院所。这“两大反差”是南京创新驱动面临的最大挑战,亟待解决的最关键问题。

    洪银兴:对南京而言,关键是怎么把“科教中心”转变为“创新中心”。南京是国内科技创业创新的先行地区。这几年,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平台建设迅速,科技创业创新势头很猛。我研究了国内众多创新型城市,把南京就地建立技术转移机制、就地利用科教资源推动自主创新,总结为“南京模式”。过去南京有市领导讲,高校的许多科研成果像地空导弹,打上去没有落在南京,而是飞到别处去了。这其实触及科技创业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南京“两大反差”的关键所在。要让科技和市场无缝对接,关键要培育一大批科技企业家。因为在技术创新上升为科技创新后,企业不只是采用新技术的主体,还会主动参与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体系中,成为孵化高新技术的一个主体。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成为企业家,更要成为科技企业家。

    科技企业家的成长需要适合的体制机制。现在,南京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业政策,搭建了很多科技创业平台,接下来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创业体系,如提供引导性投资,保护知识产权并提供股权激励,让科技创业者通过股票市场实现创新企业和创新企业家的价值。

    协同创新,扔出“重磅炸弹”要建20个大学科技园

    记者:去年以来,南京创造创业环境、改革科技体制的重大举措频出,各区县科技孵化已呈星火燎原之势。作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接下来还将扔出哪些“重磅炸弹”?

    杨卫泽:南京是我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城市,贯彻十八大创新驱动精神,南京有条件也有责任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努力争当“全国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区”。今后,南京创新驱动战略将实现“四个提升”:一是从小环境向大氛围提升。我们要凝聚社会广泛共识,思想再突围、观念再突破,让全市上下真正认识到,创业创新是南京科学发展的“引爆点”、“开启阀”。二是从小内涵向大外延延伸。南京将进一步突出人才引领、载体建设、制度创新,树立“制度重于技术”的理念,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5年内建设1千套专家公寓、9千套人才公寓、5万套青年创业公寓。三是从小格局向大格局提升。我们将按照“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模式,共建20个大学科技园;按照“产业技术研究院+学科型公司”的模式,共建6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四是从小步走向大跨越转变。到2015年,南京将引进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3000家,培养科技创业家200名,集聚中央“千人计划”人才200名,汇集科创企业1万家、上市企业100家,建成各类科创载体600万平方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4.5%。

    洪银兴:实施创新驱动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重要,人力资本投资成为投资的重点,二是孵化和研发新技术成为重点环节,应更多的投向孵化和研发环节。实施创新驱动,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但处于“襁褓期”的科研成果,政府的孵化和帮助不可或缺。政府介入产学研协同创新,既能提供引导性投入,又能体现政府技术创新的集成作用。南京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和创业扶持政策,大力推动产学研协作,可谓抓到了点子上。

    但创新驱动不仅是政府的事,而是全社会共同的发展责任。现代科技进步有个特点,就是科学新发现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头,这就提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问题。从政府来说,舍得牺牲暂时的GDP,以人才发展和创业创新论英雄,可以为城市谋未来、虑长远;从高校院所来说,也应主动走出高墙深院,投身科技创业主战场。(周跃敏 吴剑飞 顾巍钟)

[责任编辑:王春圆]
相关报道

·南京:庭前亮“底牌”规范简易审
·中央宣讲团十八大精神报告会在江苏南京举行
·南京评出10名“群众最喜爱的人民警察”
·南京:POS机“上岗” 省时便民
·南京江宁公租房第二批申请者通过审批
·江苏南京救助站:街头流浪儿发现一个救一个

·江苏南京救助站:街头流浪儿发现一个救一个
·南京铁警打掉盗窃柴油团伙
·南京:从“大巡防”中感知百姓冷暖
·南京志愿者发放宣传物品呼吁关注艾滋病人
·南京浦口区基层街道4项措施加强侨务工作
·江苏南京举办“见义勇为宣传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