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安徽淮南:每天,网格员出门“找事”

2012-12-08 14:15:5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现在每个月都有低保金,生活可比以前好多了。”家住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新村社区的胡老喜悦溢于言表。胡老今年74岁,原先每月仅靠1000多元的退休金,带着3个智力有障碍的孩子勉强度日。经过社区网格员李响多方协调,老人一家现在可以按月领取640元低保金。

    李响是淮南市4725名网格责任人中的一员。近年来,淮南市积极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划分三级网格,明确责任人包片管理,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社会管理网络,实现对社会管理要素全覆盖、底数清、情况明,逐步建立社区建设规范化、信息化、网格化、精细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六化”新体系,提升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数。

    3282个网格包揽所有服务

    今年6月,淮南市八公山区新庄孜街道建东社区一户居民装修新房,防盗窗的油漆淋到了楼下住户的窗户,双方产生纠纷。网格员吕秀走访得知情况后,主动前去调解,但是矛盾依然不断升级。于是,吕秀向社区汇报,联系了辖区民警,来到社区调解室安抚双方情绪,最终妥善化解了矛盾。

    从以往等群众上门办事,到如今每天网格员出门“找事”,网格化打破了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业务分工和身份限制。他们既是计生专干,也是治安专员,既奔波于调解纠纷,也服务于低保医保,工作范围无所不包。“有话跟我说、有事找我办、有难找我帮”已经成为每一位网格员的工作信条。

    “经过几年的潜心建设,淮南市在全市社区开展了维稳综治网格化管理,以服务社区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根本点,逐步将网格化管理延伸到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确保管理无盲点、不遗漏,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淮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爱华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如今,依托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和信息资源平台,淮南市网格化系统城乡接入率达到100%,以户为基本组成单元,建立街道(镇)一级网格65个、社区(村)二级网格790个,把社区(村)划分为三级基层网格,建立责任网格3282个,明确网格包片管理责任人4725名。网格管理定人、定岗、定责,实现人到格中去,在网格中察民情、解民忧。

    数字网格遍及社区每个角落

    17岁的李珊(化名)是淮南九中的高三学生,父母去世后跟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可不久前,李珊的奶奶被亲属接走,留下她独自生活在简陋的工房里。

    这对于正在备战高考的她来说,生活无疑是雪上加霜。社区网格员张玉峰得知后,积极与学校联系,3天后,李珊就从工房搬到明亮的学校宿舍,住宿、学杂等费用也一并免除。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高效地解决问题,得益于网格员手中的“秘密武器”。张玉峰告诉记者:“每走访一户,我们会立即通过‘社区e通’手机将信息上传至网格化管理应用系统,能够解决的现场处理,解决不了的通过各部门协商解决。”

    通过这部小小的手机,该市让“数字网格”遍及社区每个角落成为了现实。点击进入“淮南市网格化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及应用系统”,社情民意收集排查、各类重点人员管理服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群防群治等各项事务一目了然,网格员按事件类型分类上报,现场及时处理,不再需要采录“两头跑”。

    “数字网格实现了‘点对点’实时动态管理,将居民、网格员、社情民意与信息平台连成一体,终端延伸至最前沿,为淮南社会管理注入新的内涵。”淮南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胡志刚说。

    凝聚多部门力量拧成一股绳

    走进淮南市中心城区田家庵区,随处可见的“握手楼”、“贴面楼”,与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形成了极大反差。而隐藏其中的出租房屋隐患、流动人口密集、治安案件频发等问题,也给社会管理埋下了不安定的因素。

    为有效改善“城中村”管理与服务的复杂状况,淮南市在田家庵区14个“城中村”中设立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站,由社区网格员、流动人口专管员与公安民警配合,对所有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开展地毯式普查,并划分风险等级,实现“以房管人,以人管事”动态化管理,明显改善了这一地区的治安状况。

    随着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向基层延伸,淮南市将维稳、治安、司法、社会保障等数十项工作全部纳入网格,不断完善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衔接互动机制,逐步实现了对“人、地、物、事、情、组织”社会管理各要素的全覆盖,努力打造多网合一、全员参与的新型网格服务管理格局。

    淮南市凤台县城关镇将网格化管理与信访工作相链接,在该镇三级网格中设立信访代理工作站点,由信访代理员在网格中搜集、梳理民情信息,代替群众上访,实现镇、社区、网格三级无缝对接。

    淮南市综治办主任常跃说,社会管理“大网格”让管理关口前移,实现了由事中处置、事后维稳向超前预防、事前维稳的模式转变,全市刑事案件、信访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至今未发生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恶性刑事案件、重大治安灾害事故,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安徽省检察机关新刑诉法知识竞赛在淮南举办
·安徽淮南:品牌服务代理群众身边事
·安徽淮南潘集区法院部署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安徽淮南市检察院组织全市司法警察培训
·安徽淮南淮舜护航居民安置回迁
·安徽省淮南市:“数字城管”破解游商监管难题

·安徽省淮南市:“数字城管”破解游商监管难题
·安徽淮南工商局干部集体“考察”事件调查
·安徽淮南推行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户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