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2月7日电(记者梁赛玉 梁晓飞)五年前,徐瑞山还是山西省五寨县经堂寺乡的乡长,他管理的1400多名村民分散在吕梁山的14个小山村。如今,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帮助下,这个乡的居民整体搬出了世代居住的深山,住进了县城附近的清涟新村,徐瑞山也从乡长降级为“村官”。
“当年,祖辈们为了躲避战祸才把家安在山里。”徐瑞山说,五寨县地处长城边塞,历史上战乱不断。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庇护过祖辈的大山,成了发展的屏障,“山里吃水不方便,种地产量低,去趟县城要走两小时”。靠山吃山的百姓只能过着砍柴、拓荒的生活,破坏着本就脆弱的生态。
目前,中国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民还有近1000万人,生存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矛盾非常突出。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等政策,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大山,加大对这些地区的生态治理。
“在拿到每人5000元的政府补贴后,2009年起,乡里的百姓陆续搬进了新村。”村长徐瑞山说,从山沟到平川,从土窑洞到砖瓦房,老百姓的生计多了起来。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400多元,第一次超过了贫困线。
村民搬出来后,除了每年节省5000多立方米木材,山里的土地并没有闲着。今年,清涟新村成立了一家玫瑰专业合作社,82户农民试种了600亩玫瑰。徐瑞山的规划是把过去支离破碎的坡地集中建成万亩玫瑰园,不仅恢复植被,还能创造经济效益。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宁吉喆说,保护环境要以自然修复为主,特别是在生态脆弱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矛盾明显。过去讲人进沙退,实际上是人进沙进。只有人从这些地区退出来,生态治理才能真正推进。
国家发改委9月发布的扶贫搬迁规划显示,从2011年至2015年的五年间,中国还要完成24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大迁徙。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下,可以预测,最终数字将远远多于这个数字。
以地处中部的山西省忻州市为例,国家每年分配的任务不足2万人,但连续两年,忻州完成的扶贫移民都在3万人以上。这个市给自己设定的总目标为17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是目前最有效的扶贫手段。”忻州市扶贫办主任梁晓东说,经过搬迁,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非常明显,但建房占地是目前最大的挑战,移民搬迁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要完成17万人的搬迁平均每年需占地800亩。
·辽宁阜新贫困人口五年减少67.29万
·农村扶贫条例实施4年 重庆市53万贫困人口人脱贫
·湖北锁定新一轮贫困人口总量 三大措施推进扶贫工作
·湖北对贫困人口实行信息平台动态管理
·中国贫困人口最多省份大规模开展扶贫生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