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帘是一层天然的幕布,把喧嚣隔离。暂时告别忙碌,一杯清茶,斜靠在窗台,沙沙的雨声是给耳朵最好的享受。安静下来,回想最近的生活,来到检察院虽然才短短半年,但新的工作却带给我不小的感触。
梳理这些人和事,似乎在雨幕上看见了那一双双眼睛,或迷茫,或悲凉,或期盼,或羞赧......
第一次去看守所,年轻的心抑制不住好奇,不禁想到,高墙内关押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是像电影里演绎的那样面目狰狞的歹徒吗?带着这样的心情,等候在提审室。然而,当那个孩子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惊讶和疑惑取代了好奇。那是一个胖胖的男孩子,黑黑的脸庞,被剃短的头发遮不住额头上星星点点的青春痘,抬起头的时候,一双黑色的眸子似乎蒙上了灰色的薄雾。在告知他权利义务的时候,他只是漠然的应答“有”或者“没有”,机械的签完名字之后,他抬起头问我:“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我无言以对,因为他出于无知和哥们义气而犯下的错误,给他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法律必须还受害者一个公道,等待他的只有漫长的牢狱生活。
一个忙碌的下午,我正在低头整理卷宗,“咚咚咚”,门口立着的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或许是爬了五楼的原因,他有些喘,“这个,宋,宋检察官在哪个办公室啊?”老人操着一口方言,我一时没有听清,而且本单位并没有姓宋的检察官。在仔细的询问后猜测他可能是找孙检察官,就把他领到另一楼层,原来孙检察官已经等老人很久了。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不久后,那位老者竟然又出现了,那双眼睛虽有些浑浊,却透着柔和的笑意:“小姑娘,谢谢你啊,我事情办完了,来跟你说一声啊。本来以为检察院的人都是很严厉,不苟言笑的,现在看来,跟想象的不一样啊。”从没得到这样的评价,我一时失语,只是本能的回应了一句“谢谢”。待送走老者之后,我一直沉浸在思考中,那老者的笑容也在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
不久前,为了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拓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我院在当地一所中学设立了青少年维权工作站。在揭牌仪式上,一双双大眼睛好奇的打量穿着检察服的我们,感觉到他们的眼光扫过,我反倒紧张起来了,站得笔直,生怕给他们留下不好的印象。作为活动发起人,我代表单位向该校的特困生发放助学款。走到我面前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女生,朴素的穿着,一直低着头,垂下的头发甚至挡住了眼睛。看得出她很紧张,待她在我面前站定之后,我伸出了右手。她先是一怔,继而缓缓伸出手,那是一双肉肉的小手,还有着冻疮的疤痕,冰凉的从我手里划过。我很期待她能抬头看见我友善的笑容,可是她一直没有抬起头,只能看见她憋得通红的脸颊。拿过我手里的信封,她立刻转身回到学生队伍里去了。望着她的背影,我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的祝福。
一张张脸庞,一个个眼神,让我感触很深,也教会了我很多。一直以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检察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忠诚,为民,清廉,公正”只是一句强有力的号召,而今,雨幕中的一双双眼睛像是在倾诉,在期待,在鞭策。学习法律,贯彻法律不仅仅是教条,条文之外法律的价值无处不在,而它价值能否实现、效果如何,正是由我们这些执法者、司法者的执法、司法水平决定的。法律是无情的,法律也是有情的,诠释好条文之外的含义意义深远。
为了这些期盼的、赞誉的甚至误解的眼神,我想我不仅要做好一个合格检察官要做的本职工作,更要提高执法水平,在工作和言行中,更好的领悟法律的精髓,并将之传达给更多的人。想到这里,我不自觉的站起身,眺望远方,那是逐渐清晰的前路。(梁嫣嫣 彭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