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首批80家“十一”黄金周游览参观点降价名单公布后,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日前再度表示,第二批门票降价景点将在中秋节前发布。尽管首批的平均降幅高达37%,仍有民众对此似乎并不买账,认为这个价格还是有水分。
在又一个“十一”黄金周到来之际,终于听到景点门票降价声了。这样的消息,对于近年来饱受景点门票“价高”之苦的公众来说,终归算得上是个福音。
只不过,叫好之余,百姓多少还是有点儿担忧:其一,首批降价景
点多为冷门景点,部分地方难脱拿生僻景点赚吆喝之嫌,降价诚意仍然令人怀疑;其二,这次黄金周降了,下次会不会变本加厉将价格涨回来,景区主动降价意愿有多少,难说。
要说这种担忧,似乎并非多余。早在2007年,为了遏止各大景区门票价格无序上涨的现象,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景区调价频次不低于3年。转眼间,6年过去了,这个限涨令反倒成了景区“护身符”,“逢三年必大涨一次”似成铁律,导致门票价格多年来高位运行。
国内景区票价有多高,有媒体作过悉心比较。在中国的5个世界遗产景区中,张家界的门票为245元,紧随其后的黄山景区,门票230元,门票与国民月收入之比,超过10%;而外国的著名风景区,印度泰姬陵、英国白金汉宫,门票与国民月收入之比,最高仅为1.4%,日本富士山景区,干脆就是免费。至于其余4A、5A景区,也基本上都已突破两百元大关。无怪乎有网民戏称,假使李白再世,受制于昂贵门票,他也许无缘目睹奇山珍石,吟诵出众多千古名句来。不过,杭州西湖的全免可以很自豪地列于中国最好。
国内景区人均拥有量过少,每到大假人满为患,令服务品质大打折扣,显示出整体供不应求的市场现状。而受制于配套接待设施、服务软件等各类设施的不齐备,国内游客较少踏足于乡村休闲、生态旅游、森林旅游等,应该说,这些都是景区经济发展方式单一、单纯依靠门票经济的深层次原因。
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些地方过于注重商业效益,忽视所辖景区人文遗存、自然景观的公共属性,一味杀鸡取卵,圈地生财,甚至在并不透明的商业运作中,将过度开发投入带来的经营失误,转嫁给消费者,罔顾公众感受,客观上成了景区门票价格过度上涨的有力推手。
景区门票价格,究竟定多少才是适合的,关乎经营者投入产出,关乎游客保有量,亦关乎旅游设施及接待能力,因素众多,难以仓促下结论。仅仅局限于门票来谈门票价格,显然难以求得正解,至少在短时间内,难以消解经营者内在的直接利益驱动。
就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字来看,在过去一年中,各地景区门票收入占到了整个景区营业收入的43%。以大众旅游化初期的现阶段来看,各地显然没有摆脱对于门票收入的过度依赖。把旅游经济单一地等同于门票经济等,多少缺乏一点儿大局观,其眼光是短视的,其行为则是不可持续的。
要促使景区门票真正合理回归,除了大力开发更多新型游以满足市场需求外,进一步引导各地理顺管理体制,把景区视作有机环节,纳入所在地旅游产业发展中整体考量,以景区质量提升吸引游客到访,引入多种旅游产品、开发各种服务项目延伸产业链,增加综合效益,降低门票价格比重,缓解涨价冲突,如此,或才能赢得各方真正满意。(涂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