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京举办《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出席活动并讲话,城建司副司长、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如生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李如生表示,当前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偏高确实存在,地方政府不能只算小账,而应该算大账,可以通过降低门票收入,拉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唐凯表示,今年是我国风景名胜区成立30周年,过去的30年,也是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蓬勃发展的30年。1982年,我国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30年来,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风景名胜区体系,为我国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目前,国务院共批准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面积约10.36万平方公里;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共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737处,面积约9.01万平方公里,两者总面积约19.37万平方公里。这些风景名胜区基本覆盖了我国各类地理区域,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比例由1982年的0.2%提高到目前的2.02%。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在世界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世界遗产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现有43处世界遗产地中,共涉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
唐凯强调,30年来,我国风景名胜区逐步建设起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旅游环境,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风景名胜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日趋显著,促进了政府和相关产业的资金投入,景区内外交通、通讯、电力等设施有了较大改善,解决了大批社会劳动力和待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拉动了包括宾馆餐饮、文化娱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园林绿化、建筑与工程、广告宣传、环境技术、商业贸易以及工艺纪念品开发生产等旅游服务的相关产业。风景名胜区不仅成为带动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地区风景旅游小城镇建设、促进当地农民致富、增加社会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接待游客21.4亿人次。其中,2010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4.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占全国国内和入境过夜游客总数的23%,浙江、江苏均超过6000万人次;接待境外游客1171万人次,占全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的32%;直接旅游收入397亿元,增长11%,占全国国内和入境过夜旅游总收入的2.5%,安徽、浙江两省均超过60亿元。
另外,风景名胜区自身开展特许经营的收入也不断增长,“十一五”期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营服务收入1402亿元,年均增长9.9%,其中2010年达到328.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通过带动旅游产业和区域服务业的发展,风景名胜区为37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间接为地方创造经济价值1095.7亿元。
李如生表示,风景名胜区收费是行政事业性收费,即非商业性收费,当前确实存在门票价格偏高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各级财政对风景名胜区投入不足,导致一些地方过于依赖门票收入,确实存在过多依赖“门票经济”的现象。
就此,李如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长远来看风景名胜区应该少收门票费或不收门票费,地方政府不能只算小账,而应该算一笔大账,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降低门票收入,拉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他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介绍了部分景点实施免费所带来的好处。不过他也坦承,风景名胜区免费开放操作起来很难。
此外,李如生还就企业参与风景名胜区经营回答了本报记者的有关问题。近年来,企业参与风景名胜区开发、规划和经营等受到不少质疑。李如生说,企业参与风景名胜区经营重点要把握好政策定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操作,限定在交通、旅游和餐饮等规定的范围,缴纳有偿使用费,不得越界开展经营活动。
“其核心的问题是要严格地界定政府、市场、管理机构和企业的边界,有的企业打着改革开放的旗号,参与风景名胜区整体经营管理,是与上述条例相抵触的违法违规行为,也是推高门票价格的原因。”李如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