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作为社会救助的重要对象,城镇“三无”人员的基本生活如何保障?从2011年开始,山东省济宁市通过建立“政府推动、社区实施,有偿、低偿、无偿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为220名社会散居的城镇“三无”人员购买助餐、助洁、助行、助医等基本生活照料服务。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将医疗卫生和精神慰藉等服务纳入其中,并将对享受服务人员的审核、中介组织的服务评价等监管工作交给第三方,从制度设计环节开始保证政府的钱花在刀刃上。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在繁华喧嚣的现代都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为城镇“三无”人员。
山东省日前发出通知,2013年1月1日起对分散供养的城镇“三无”人员按照不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0%分类施保;对社会散居的城镇“三无”人员,按身体状况分为能够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三个档次,由政府向社会中介服务组织购买助餐、助洁、助行、助医等基本生活照料服务。而早在2011年,济宁市就已经开始探索将220名社会散居的城镇“三无”人员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范围。
有补贴也有照料
220名“三无”人员基本生活无忧
在任城区金城街道兴东社区,90岁的王德兰老人独居的小屋不大,每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火炉散发出的温暖。老人眼睛已经看不太清楚,腿脚也不怎么灵便,但话语依然清晰。多年来,虽有些远亲时常前来探望,但王德兰老人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基本生活渐渐难以完全自理。
从2011年11月开始,当地政府从中介机构购买了每月不低于20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来自“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的刘新华,承担起了按时照料老人生活的工作。“一般是三四天来一趟,老人有事的话就一两天来一趟,主要就是给她洗洗衣服、打扫卫生、剪剪指甲,和她说说话,反正是她自己做不了的事情我都会帮她做。”按照约定,刘新华每次来,都会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来提供相应的服务。
在济宁市,城镇“三无”人员的数量为359人,其中有139人被集中供养。包括王德兰老人在内的220名分散供养的城镇“三无”人员每人每月不仅可领到500元生活补贴,而且可以享受到由政府购买的基本生活照料服务。按照每个小时8至10元的标准,城镇“三无”人员每人每月平均花费260元左右,济宁市财政为此每年需支付给服务机构近70万元。
“钱其实没多少,我们的原则就是只要够条件,该救助就救助,该供养就供养,对待这些社会上最困难的人,花钱的时候绝不能斤斤计较。”济宁市民政局局长徐建设说,虽然济宁市在山东省17地市中的财力排名并不靠前,但却在全省第一个“吃螃蟹”,将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亏得大家照顾得好,生活得挺自在,服务员都成自家人了。
——任城区金城街道兴东社区 王德兰
要居室清洁还要“不闷”
开始购买陪聊天、散步等服务
分散供养的城镇“三无”人员各自情况不同,需要的服务内容也不一。按照能够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三个档次,济宁市分别向社会中介服务组织购买助餐、助洁、助行、助医等基本生活照料服务。
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辖区内的服务资源,济宁市引进专业服务公司,组建和壮大居家养老服务队伍,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动、社区实施,有偿、低偿、无偿相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各县(区)采取与家政服务公司合作,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录用经过专业培训的家政人员,提供多种服务。
“现有的保障政策基本上能确保这些困难群体衣食无忧,但他们对精神赡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很多老年人来说,把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他未必喜欢,而是需要热热闹闹的氛围,问题的关键在于现有的社会服务机构能否提供此类专业服务。”济宁市民政局副局长林光说。“政府照料的吃喝都挺好,现在年纪大了,就盼着经常有人能陪着说说话。”一些受访的城镇“三无”人员反映,“其实最怕的是总‘闷’在家里,长期的孤单状态所带来的精神和心理压力非常大。”
在不断加大政府购买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力度的同时,济宁市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并开始尝试将购买服务的内容向老年人更需要的医疗卫生和精神慰藉方面拓展。诸如陪老人聊天、散步以及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已经走进一些城镇“三无”人员的家中。
必须尽快提升社会化服务机构的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
——济宁市民政局副局长 林 光
专业机构评估监管
4000人享受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2011年10月25日,90岁的王中起老人和95岁的马云老人住进了济宁市福利中心。此前,马云老人已因病卧床14年,一直由王中起老人亲自照料。住进福利中心后,从吃饭、医疗、心理等方面都由专门人员进行全方位护理。
目前,济宁市社会福利中心内供养着82名城镇“三无”人员。此前,护理队伍不专业、年龄结构偏大等问题一直是福利中心的短板。去年和今年,济宁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分两批招纳100名护理人员,其中持护士证的人员达到70%以上。
“硬件改善了,软件也在不断提升,集中供养模式首先是保障最困难的群体,让他们感觉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温暖。”济宁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魏成军说,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在现阶段都有必要性,“尽管福利中心在生活、医疗方面的条件越来越好,但应该说在容量和服务上还有一些不足,难以满足所有的需要。”
随着养老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类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随着政府越来越多地购买此类服务,对于服务机构的评估和监管也亟须提上议事日程。
针对这一问题,济宁市今年设立了民办的非企业单位“惠民养老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养老服务调研、护理员培训及养老服务督察。今后,享受服务的对象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是否达标、服务对象是否对所享受的服务满意,都将由“惠民养老服务中心”进行监督管理。
此外,“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服务机构是最重要的一环,唯一的标准就是服务质量要过硬。具体操作由各县(区)根据当地情况自行公开招标,服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济宁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科科长邹谨说,“每一步的工作都要做细做实,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产生应有的效用。”
济宁市还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范围扩及到3类人员:在城镇范围内,无子女照顾或子女残疾无能力照料的低保、低收入老年人;无子女照顾或子女残疾无能力照料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和重点优抚对象中的三属(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遗属)老年人;年满80周岁、无子女照顾或子女残疾无能力照料的老年人。目前,整个济宁市享有此类服务的人数已超过4000人,未来惠及人数力争每年递增4000人以上。
政府购买生活服务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未来还是要在丰富内容、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济宁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 魏成军(记者 卞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