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期间国内景区可谓冰火两重天:热门景区纷纷“爆棚”,部分景区游客日访问量超过最佳接待量数倍甚至十倍;而冷门景区即便降价也门庭冷落。业内人士指出,门票依赖症已让国内景点陷入困境,而价格手段仅仅是破解门票经济困局的一个办法,摆脱“门票经济”的根本之道在于打造旅游“全产业链”,促进二次、三次消费。
全国假日办假日旅游信息通报显示,长假期间数十个景点访问量超过正常量一倍多。10月3日,南京中山陵的访问游客甚至为最佳接待量的10倍,厦门鼓浪屿为最佳接待量的9倍,北京故宫、山西平遥古城为最佳接待量的5倍。
事实上,这些人气鼎盛的景点不乏“顶风涨价”者。例如,实行一票制的井冈山景区日前宣布涨价,门票由原130元/人次调整为160元/人次,同时实行淡旺季票价浮动:旺季上浮最高价为190元,淡季下浮不限。
而另一方面,冷门景区则继续“遇冷”。根据全国假日办假日旅游信息通报,仍有数十个景区游客接待量为最佳接待量以下,其中不乏节前宣布降价的景点:例如海南海口热带野生动植物园门票价格由原来的95元,调整为政府指导价67元上下浮动20%,但在10月2日、3日、4日访问量仍然在最佳接待量以下。
热门景区为何价越涨人气越旺?在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何建民看来,我国旅游资源稀缺,尤其是精品资源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
“热门景区自然、人文资源方面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在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游览路线开发等软件方面更具有优势,冷门景区单凭低票价很难吸引游客。”何建民说,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替代性,才导致即便热门景区涨价仍然“爆棚”,冷门景区降价也不能有效分流客源。
而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主任楼嘉军认为,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景区收入结构单一,是景区产生“门票依赖”的重要原因,也是热门景区希望在节假日期间捞一笔,无视访问量远超最佳接待量的原因。
业内人士普遍表示,价格杠杆仅仅是摆脱“门票经济”的一个手段,长期来看还需打造旅游“全产业链”。
楼嘉军建议,应加快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从观光经济过渡到度假经济,拉长产业链。同时,通过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开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多种旅游类型。通过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让游客感到游有所值;同时开发有特色的产品,促进餐饮、购物等二次、三次消费,来扩大景区收入来源,从而盘活冷门景区,创新热门景区,形成良性循环。
据新华社电
上图: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将梯田开发成“景点”,并于节前开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