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像泼出去的水难以挽回。虽然轰轰烈烈的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宣传活动已落下帷幕,但“让每一天都成为‘122’”的呼声却在告诫我们,要使“头号杀手”从我们的身边远去,不能临时“抱佛脚”,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干在平时,落实在平时。
“亡羊补牢”这个典故,人们大都耳熟能详,也经常有这样的说法:亡羊补牢未必晚。从另一个层面讲,事故发生了,亡羊补牢虽然重要,但损失毕竟造成了。如果在“亡羊”之前,就想到问一问羊圈够不够结实,狼有可能从哪儿钻进去岂不更好?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部门和单位往往重视事后问责,却对事前预防的态度模棱两可。
中国疾控中心伤害防控室的检测数据显示,在各类伤害死因中,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一位伤害死因。每年21万起道路交通事故,约有6万人死亡……这惨痛的数字,给多少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其中的苦痛自是难以用言语表达。
任何事情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强调这个,否定那个,都是不对的。当我们在痛惜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突然离去时,是否曾认真分析过其中的因由?如果把马路比作一面镜子,“中国式的马路”现象,折射出的又是什么呢?“见缝插针、乱穿马路”的行人、“随意变道、鲜有礼让”的司机,这就是当前国内很多城市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公安部交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80%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因交通违法导致,其中超过两成的违法行为是闯红灯、不按车道通行、违反禁令标志等“小节”。
就此来论,毫不夸张地说,在未“亡羊”之前先“补牢”可防大患并非天方夜谭,但却也难于上青天。最最重要的是,遏制马路“头号杀手”,需要国人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每一个人从不良习惯改起,从不该忽视的“小节”做起。就以系安全带为例,这是最不难做到的“小节”了,可有人压根儿就没有当回事,更没有养成系安全带的习惯。要知道,一根安全带勒在身上的确不会让人觉得太舒服,但是,与宝贵的生命比起来,这点小小不舒服又算什么呢?一旦事故发生,这根小小的安全带才是任何安全装置都代替不了的“救命稻草”啊!
古人云:“风起于青萍之末。”这句话更深层的意思是说,个人也好,家庭也好,社会、国家、天下事都是一样,如果小事不在乎,则大问题就出在小事上。笔者所说的未“亡羊”先“补牢”,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现在最可怕的是,道理人人都懂,谁都知道生命的可贵,可一到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就把交通安全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殊不知,没有红灯的停,哪有绿灯的行呢?
毋庸置疑,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对城市的管理者而言,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如果不“补牢”城市规划设计方面存在的漏洞,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不进行交通影响评估,影响道路交通拥堵的“瓶颈”和安全隐患就难以消除。为此,一些专家和管理人士也坦言,解决交通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定位不清、政策短视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全国交通安全日”的设立不仅敲响了全民树立交通安全意识的警钟,更是城市管理者破解营造交通文明环境难题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