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如生表示,部分风景名胜区门票价格偏高的问题是存在的,下一步将从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采取措施,减少其对门票收入的高度依赖,降低门票价格。(12月5日《新京报》)
赞成
成本增加
不可转嫁游客
景区景点门票价格之所以扶摇直上,原因有二:首先是一些地方政府受财政收入的压力,错误地把景区当作收入的“摇钱树”,在“靠山吃山,靠旅游吃旅游”的错误理念作用下,纵容默许甚至鼓励景区门票提价。其次,不少景区对成本支出“讳莫如深”,拒绝公开相关信息,把企业的收支搞成一笔糊涂账,将景区机构臃肿膨胀、成本日益增加的恶果最终转嫁到游客身上。
其实,公开景区门票收支,遏制票价“一涨了之”是一个“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的命题。相比较国内,国外不少风景名胜却是根本不要门票,即使卖门票,票价也普遍低廉,根本原因就在于一方面他们认为景区景点是公众共享的名胜财富,地方只是管理者,并非所有者。另一方面,通过“低价策略”来弘扬民族文化,使其公益性与社会功能得到最大程度体现。
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要慎重,更需公开,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利益的问题,还关系到景区的品牌形象,更折射出地方经济社会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因此,还景区景点公益性是治本之道。对此,政府部门要明确责任定位,加大投入力度,否则,这许多的“一涨了之”将无法根治,“留下买路钱”似的“圈地运动”将愈演愈烈,“风景名胜区长远免费”的目标恐将成为空谈。
田力
延伸
回归公益
早是国际惯例
此番“表示”令人眼前一亮。主管部门不仅明确承认景区门票过高的情况确实存在,将采取措施予以规范,而且进一步提出了今后的方向。多少年来,民众对于风景名胜区要回归其公益属性的呼声不断。对一些景区门票过高、画个圈子就收钱的做法更是怨声载道。然而呼声归呼声,埋怨归埋怨,想要“饱眼福”,除了“拿钱来”,依然别无他法。这回主管部门表了态,今后景区名胜将回归公益实行免票,可谓权威,也是福音。这无疑给游客带来了期盼。
其实,旅游景区公益化管理早已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比如,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海德公园、摄政王公园以及英国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也一律向游客免费开放,被称为“免费的城市”。至于像美国、日本等其他国民高收入国家,政府在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上,也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国民用于每个著名景点门票支出的费用,也只占国民人均月收入很小的比例。
我国虽然国情不同,管理有异,但旅游景区,不是属于全民所有就是集体所有,这就决定了景区的公共属性。撇开私人经营的旅游景点不说,对国家出钱打造和经营的属于公共资源的旅游景区来说,就应当以公益为先,为维护景区进行适度的收费为后。只是若干年来,由于“人”的因素,使得我们的景区不仅有违公共资源的本质属性,反而将旅游景区异化为牟取私利的工具了。
因此,就目前而言,让景区回归公益直至完全免票,虽然有一定难度,但绝非难于上青天。只要主管部门愿意并拿出切实的举措和行动就成。
张国栋
提醒
谁先公益
别忘听取民意
国家将如何实施“景区票价回归公益”这一计划呢?虽然目前还没有公布具体方案,但操作思路无非就是由国家拿出一部分钱来补贴给景区,以保证景区的正常维护和管理,从而压降原有的门票价格,直至实行免票。
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政府将选择哪些景区进行“公益化”,或且说先让哪些景区“公益化”,后让哪些景区“公益化”。因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政府不可能一下将所有景区都“包养”起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有相当数量的景区继续走市场化的定价模式。二是在对相关景区进行“公益化”的过程中,国家将如何进行补贴,是平均分配,还是各有不同。如果各景区获得的财政补贴有多有少的话,那么谁多谁少呢?
表面看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似乎一点都不难,就是在各景区中进行选择和确定而已。但如果由政府部门关起门来进行操作的话,那极有可能与民意相左,最终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可,把好事办成闹心事。这方面是有教训的,今年“十一”黄金周到来之前,国家发改委给游客们捧出了一份“优惠大礼”——公布了首批降价的80家旅游景点的名单,其中有13个游览参观点实行免费。但人们很快发现,首批降价的80家景区,绝大多数都是当地的一些冷门景区,对游客特别是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很小,而主流景区少之又少。“优惠”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戏弄”,其结果可想而知。试想,要是这次推行景区“公益化”,也净选那些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冷门景点进行补贴,对热门景点暂不“公益化”或补贴很少,那老百姓会满意吗?
所以我们认为,景区票价回归公益也应听民意,让哪些景区先“公益化”,给哪些景区多补钱,要事先听听公众的意见,而不是由少数人说了算。否则,难以服众,更达不到预期效果。
吴应海
建议
景区免费
应该有时间表
我们注意到,官员在谈到免费有没有时间表时说,“我想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未来的趋势,是一个遥远的目标”。其中的“未来”与“遥远”,让这位官员所谓的“免票”,至少于现在,成了“说了也白说”。
其实,免费固然有着许多制约因素,也并非遥不可及。比如杭州环西湖景点早就实行免费,而今年各地也有景区开始免费。这足以印证,免费于现在也并非完全不可行。实际上,即使从景区营收的功能看,旺盛的人气既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繁荣,景区也可以间接从中创收。比如杭州西湖诸多景点免费后,虽然每年减少2000多万元门票收入,但其拉动的各项消费却高达百亿元。
当然,于区域条件落后、偏僻的老少边贫地区的景区,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对门票收入的过于依赖,也并非就一定“遥远”得无从下手改变。如这位官员所说,可以“多管齐下,比如中央财政如何更加均衡投入,比如增加这些县级风景区的投入,比如一个5000万财政收入的县,中央给它1000万的投入,可能就改善了该地区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的产业。”
显然,免费应该有时间表,唯有如此,才能倒逼相关部门有所作为,“遥远的目标”才不至于就是遥遥无期,“未来的趋势”也不至于和现在完全无关。比如,即使免费“遥远”,但疯狂的涨价得到遏制,乃至逐渐回落,将不再是“未来”。
钱夙伟
■三言两语
●三年大限到期后,全国不少景区门票开始大幅度上调,竞相“破百”,再这样,可逛不起喽!
——黄维花
●整治景区票价偏高的乱象迫在眉睫,住建部领导关于“风景名胜区长远目标是免费”的说法可谓正中百姓“下怀”。
——杭丰
●如此利好何时可以变成现实?能否给个时间表?
——张扬
●从“今后”、“长远”、“甚至”等这些字眼的表述中,公众还是难免会感觉到它的久远甚至遥遥无期。
——程子雄
●在“门票经济”愈演愈烈,广大游客叫苦不迭的情况下,住建部领导带来了“景区票价将回归公益,甚至免费”的好消息,这无疑值得期待。
——何军政
●如果这一惠民之举真的能得以实施的话,不仅会大幅降低老百姓出游的负担,更能刺激公众外出旅游的积极性,拉动内需,形成良性循环。
——刘本证
●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资源,景区都属于公众,而且,建设和维护名义上是政府出资,其实也是纳税人即广大公众掏的钱。
——蓝晨
●考虑到景区人文教化、陶冶性情的功能,免费更有利于公众产生对社会的归属和认同感,提升公众素质。
——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