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播报

站在公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起点

2012-12-06 15:18:3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为公安系统建校时间最长、学科专业最齐全、办学规模最大、教育层次最完备的高等学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一直被誉为“共和国警官的摇篮”。

    今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公安大学的公安学和公安技术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是学位授予和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尤其是在国家从2009年起不再批准新的“211”工程院校、只批准国家重点学科的情况下,其竞争更为激烈。

    此次成功获批对于公安教育事业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在未来的道路上,中国的公安高等教育又将走上怎样的发展之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程琳。

    机遇:60多年来公安系统首次拥有一级学科

    记者(以下简称“记”):公安学和公安技术学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这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程琳(以下简称“程”):自1978年至今,我先后在公安大学工作了16年,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校之长,经历了公安学科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参与和组织了公安学科的建设、论证和申报工作,见证了各级领导和我校教师干部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今年7月,教育部批准我校的申请,可以说是实现了公安系统特别是公安教育战线几代人的梦想,解决了公安系统60多年来没有一级学科的历史问题,这在公安高等教育乃至国家高等教育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我为此感到由衷自豪和骄傲,并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我们没有辜负公安部党委和全国人民警察对公安大学的殷切期待。

    记:这对公安大学意味着什么?

    程:首先我想介绍一下学科及学科层次的问题。学科及学科层次,是评判一所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及水平的重要标准。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整个战略择优选择的,尤其是在国家从2009年起不再批准新的“211”工程院校、只批准国家重点学科的情况下,竞争更加激烈。此次成功申请,也标志着公安大学的学科建设工作在国家现有政策条件下达到了高峰,在公安政法院校中走在了前列。

    记:这有着怎样的深远意义?

    程:公安学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国家加强公安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决策,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创新,是公安教育建设发展的重大突破和质的飞跃,为公安大学建设国际一流警察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影响:设立公安一级学科的意义将随时间而更加凸显记:人们通常把公安工作看成是经验的应用,而非独立科学,这次申请的获批,是否可以看成是对这种观点的回应?

    程:公安一级学科的设立和国家重点学科的批准,充分显示了公安学科的科学属性,显示出公安学科具有鲜明的特殊性、系统性、规律性以及在国家学科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可以彻底扭转传统认识上的偏差,指导人们科学思考公安工作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推动公安工作的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破解转型期公安工作中的难题。

    记:对于公安大学乃至公安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功申请一级学科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程:首先,它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提供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支撑,使公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具有了鲜明的公安属性,研究生在公安机关就业可享受到公务员考试、录取的特殊政策,学校可以充分培养公安机关急需、具有公安学科专业鲜明特色的高级专门人才。

    其次,它为学校及教师的教学科研和专业发展提供了特色鲜明的学科平台,为公安院校及专业教师突出和强化专业特色、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服务社会、专业团队建设及个人成长发展等提供了学科条件。

    同时,它还为学校改革创新和全面建设争取政策支持提供了学科保障,使办学特色更加突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等有了一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有利于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为学校全面建设和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可以说,公安一级学科的设立,再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发展,它所产生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会更加凸显出来。

    应对挑战:推动公安学科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记:当前的大背景下,公安大学学科建设面临着哪些挑战?

    程:说到挑战,我最先考虑到的就是由非传统安全观念持久深入发展给公安学科战略发展带来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人流、物流、信息流、思想流剧增,境内因素与境外因素、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特别是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公安工作基本理论、公安执法模式以及公安组织队伍建设等公安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服务公安工作的一级学科,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框架和理论模式,努力架构适应新形势下公共安全工作需要的公安学科结构体系。

    记:我们注意到,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这是否也对公安学科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程:是的。当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竞相迸发,新兴学科生长点、特色学科层出不穷,处于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公安一级学科建设发展不能受限于行业视野中狭小空间,而是要扩大学科发展视野,积极主动地消化、吸收、转化和合成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积极寻求一批“基础牢、视角全、思路新”且与公安工作紧密相连的公安交叉学科或新兴公安学科生长点,推动公安学科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保证公安学科发展的旺盛生命力。

    记:“视角全”是否也包含了国门之外的世界?当中国特色的公安高等教育走向世界,会发生什么?

    程:你的问题正是我接下来想说的第三个挑战,那就是怎样处理学科知识的世界性和正确把握公安学科发展的普遍性、特殊性,这是全球化背景下一个新的课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些重大安全问题已经突破国界,社会公共安全理论不断突破原有学术边界而创新发展。同时,我国公安学科是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下公安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公安学科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既要走出去放眼世界,更要保持我们本质特征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这是公安一级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得不应对的新课题。

    记:现在,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终于可以不再“挂靠”其他学科了,您是否很欣慰?

    程:当然。新设公安一级学科改变了过去公安专门人才培养“挂靠”其他学科的尴尬局面,但要思考如何进一步理顺公安一级学科与公安专业的关系,理清学科发展方向与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承接递进、互融转换的有机体系,特别是如何利用公安学科发展的新进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生长点的出现培养和集聚公安领域高级专门或特殊人才,这些都需要从观念、从机制上进行再梳理、设计和规划。学科发展层次的提高对公安学科服务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这是我们面临的第四层挑战。

    思变:四步走完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

    记:面对新形势下公安工作日益呈现复杂化、专业化和高端化的特点,您认为在公安教育工作中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

    程:首先要明确公安院校自身发展定位和战略发展重心问题。当前,全国公安院校办学层次逐步增加,办学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但是,也出现了盲目地 “追高贪全”、把目标定位盯在学校“升格”上的倾向。公安院校要发展壮大,首先要分清层次,把握重点,明确方向。具体来说就是部属公安院校要走“高、扩、新”之路,积极办好博士点,稳步扩大硕士点,重点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引领公安高等教育高端发展和创新发展;省属公安院校要走“优、特、强”之路,重点建设优势专业,着力加强特色专业,增强公安高等教育办学实力和竞争力。

    记:在体制方面呢?

    程:体制方面,就要理顺公安院校招生与入警环节衔接体制问题。就现行办学体制而言,公安院校招生与毕业生入警机制脱节,使得相当一部分合格毕业生无法进入公安机关工作,这不仅是公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公安人才培养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安大学等公安院校可以实行预备警官制,采取招生与招警同步进行、定向招生和定向培养等办法,就业分配采取以下4种模式:第一,部属院校毕业生统一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各省、区、市认可考试成绩并自行划定录取分数线;第二,各省、区、市委托部属院校所在地的公安、人事部门组织联考,然后由各省、区、市自行划定录取分数线;第三,各省、区、市在同一时间段到部属院校组织公务员考试;第四,按照特殊职位进行1∶1录取。

    记:谈到教育就必然会关注人才培养,这方面会有什么变化呢?

    程:下一步,要解决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内部趋同问题。公安院校内部存在着一种趋同化倾向,“公安特色”更多是建立在公安院校与普通院校差别基础之上,而非具体每个院校的自身特色。公安院校一定要建立起“双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针对普通院校,我们要有公安的特色;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公安院校个体的“院校特色”,要在突出警察职业特色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色,要结合院校特征和警务核心工作需要慎重确定“带头学科专业”。

    记:人才培养要突出特色,就对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程:这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发展的核心,提高公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公安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生毕业后“干什么和能干什么”的问题,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战”的理念,进一步突出公安专业特色和优势,明确各专业的学科基础和技术支撑点,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和发展后劲的培养。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加强案例教学,建立案例教学库,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边学习、边思考、勤学习、善思考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提出问题学,参与科研项目学,在实验实践中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记者 王文硕)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