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012-12-06 14:34:4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郭杰忠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新认识,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内涵、特征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实质就是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道路。道路的实质是发展轨迹、前进方向问题。道路正则方向明,道路歪则方向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曾经存在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质疑中国特色,尤其是否定顺应潮流开拓创新,否定改革开放,其实质是主张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另一种观点强调中国特色而脱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随心所欲地曲解中国特色,尤其是歪曲改革开放,抹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其实质是主张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极具针对性地驳斥了这两种错误观点,再次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态度和原则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历经风雨、艰难探索才开辟出来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中华民族的无数有识之士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而发奋努力,但收效甚微。历史证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曾经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也走过不少弯路,造成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中国,经济繁荣,政治昌明,思想解放,文化鼎盛,社会和谐,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持续、西方资本主义面临重重困难的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愈益显得光彩夺目。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只有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和拓展。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总布局,增加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注重物的丰富到尊重人的发展,这是在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为现代化进程提供稳定的社会架构,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在着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升华之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地讲,就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任务又可具体化为“三大历史任务”,就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描绘了总体的宏伟蓝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对整个人类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分析和研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并得出一个结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毛泽东同志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他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从中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强调要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些创新的成果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中华民族振兴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并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和突出亮点,就是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表明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制度性成果,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走向制度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建立、完善和发展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与当今世界其他制度体系相比较,具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人民权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政治优势,符合我国国情,代表人民利益,顺应时代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任务;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有利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化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加以验证。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制度完善永无止境。理论的与时俱进催生制度的与时俱进,道路的不断拓展需要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我们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制度框架与制度体系,但是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依然在探索过程中,社会的不断发展当然需要制度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培育生长点、释放生命力、展示优越性。我们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我们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完整的意义上更好地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共同信念,更好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总任务,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