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为北宋王安石所作《泊船瓜洲》。诗人泊船瓜洲,放眼南望,家乡钟山(现南京紫金山)与瓜州只隔一江水,仅“数重山”而已,春风拂过,江南遍绿,归心似箭。而要如何表达归家心切及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第三句“绿”字的取用是关键,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唯“绿”字才能描绘出春风过境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色,也才能与下句呼应。可见古人匠心独具,一字一句字斟句酌,方能传情达意。
现当代我国的无数文人也无不是语言雕琢的高手,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冰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等诗句,相信这些文学巨匠在写作时必反复琢磨,频频修改,方能高妙神准。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文化渊源深厚,我们理应承继先人风采,在自己的工作中下足一番功夫。作为一名法院工作者,判决书的写作就是我们所要作的天下文章。判决书就是没有著作权的论文,也是给天下老百姓看的大文章。其中的摆事实,讲道理,析证据,条分缕析,时刻考验着法官的文字运用水平,考验着法官的职业道德。很多人认为不就是一份判决书嘛,法言法语讲足就够了,何必字字斟酌,过分认真?非也,判决书时时拷问着法官的良心,一份并不严谨的判决书甚至会造成当事人的误解,在矛盾的基础上加深矛盾,与法官审案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相去甚远。天下好文章一大改,法官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学学先人,端坐下来,好好看一看判决书,哪里需要改得更好,更能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更能让他们理解法律,功夫自然到家,自然能够让当事人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