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家统计局泰州调查队组织的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调查中,群众对江苏省靖江市公安局的满意度为96.51%,位列泰州政法系统第一,与去年同比增加了8.27个百分点,与3年前同期相比增幅显著。短短3年间,群众的满意率是如何得以提升的呢?
改革勤务运行模式
近年来,随着靖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警务模式已无法适应日趋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市公安局领导班子认识到,只有实现警务工作的信息化、动态化和合成化,推进公安工作转型升级,进行勤务机制改革,才能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让群众更满意。
2010年,市公安局各派出所设立“一室三队”,即社区警务队、巡逻处警队、案件办理队和勤务指挥室,明确职责,优化警力配置,完善考核机制,规范勤务运作。同时还从局机关调出56个职位,充实到派出所,有效优化了运行质态。
2011年,市公安局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以城镇社区和村组织为单元,打造统一的维护社会治安工作平台。将全市229个村(社区)划分为116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立一个警务室,配齐民警及辅警力量,将治安管控责任分解到各警务室;警务室再采取社区民警包片、保安辅警包块、治安中心户长包组包楼院的方式,实现由点到面的治安防控全覆盖。
今年,市公安局再次对勤务机制进行深度改革,强力推进社区民警做精、做强“社区主业”,把警务室建成服务群众的前沿哨所。他们建立专门的先期接处警工作组,先期处警后再根据警情分类处置。而社区民警则逐步从繁琐的值班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社区事务。社区民警周祥根说,现在白天主要在警务室,和群众更贴近了。社区居委会干部李彩霞说:“社区民警每天来社区,小区一旦出现纠纷苗头,他们能和我们一起赶到现场进行处理,调处效率明显提高。”
规范执法执勤行为
目前,靖江市公安局接处警民警现场处警时,都会随身携带执法记录仪,这是市公安局今年强力规范执法行为的一个新举措。一级接处警单位全部配备了执法记录仪,对民警接处警全过程录音录像,既固定了现场证据,使执法办案的程序更加透明、高效,同时也实现了实时监督,有效解决了接处警工作中责任不明确、流程不统一、程序不严谨的问题。他们还制定了 《接处警工作考核细则》,围绕出警反应速度、警情处置质量、案件警情录入和对待群众态度等方面,明确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今年警情处置效率提升了18.1%。
“社区民警每天开展了哪些工作,都可以在警务平台上得到反映,单位、部门领导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即时督查。”市公安局考核办负责人说。过去,社区民警的工作记录往往体现在纸质记录本上,现在,社区民警的工作更多地反映在警务平台的数据库中。
近两年来,市公安局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先后开通了警情、案件查询平台,群众根据警情流水编号、身份证号和验证码,可在网上查询警情处置和案件进展情况。不定期对基层所队执法办案情况进行明察暗访,以正反典型教育民警进行规范的服务和接处警活动。由督察、法制部门牵头,对群众投诉的执法问题、服务质量问题倒查,对存在过错的进行问责。近年来,民警执法办案质量明显提升,行政复议、诉讼案件显著下降,在公安部对执法质量的随机抽查中,靖江市公安局在苏中、苏北领先,被江苏省公安厅评为执法质量优秀单位。
拓展群众工作思路
今年,靖江市公安局创新群众工作举措,健全完善“10分钟社区服务圈”,强力推行 “平安服务员”机制,按城市300户、农村500户配备一名“平安服务员”。“平安服务员”以社区为服务单元,实行24小时轮值服务。同时推进“平安e家”技防入户工程,由政府牵头,公安、电信、保险公司三方联动协作。沿街商铺、居民家中一旦遇到麻烦,24小时值守的“平安服务员”就能及时赶到。
随着 “网上公安局”、“靖江公安”微博等网络平台的陆续开通,靖江市公安局已建立警务微博26个、警务QQ群及飞信群128个,初步形成了以靖江公安信息网为龙头,以各基层单位、部门为主体的网络互动服务体系。
为方便农村留守老人办理二代身份证,市公安局引进二代证流动拍摄设备,集中上门办证。社区民警利用休息时间或逐户拜访,或上门接送,为2200余名老人换领了二代证。马桥镇侯河村的朱奶奶逢人就夸:“要不是马桥派出所刘警官帮忙,我这辈子都领不到新身份证了!”
构建立体巡防体系
为提高见警率、管事率,靖江市公安局最大限度屯警街头。每天清晨,在主要街道,都会有民警、辅警及治安志愿者组成的巡逻队伍开展网格化巡逻,及时发现违法犯罪苗头。在案件高发地段,巡防大队特警中队加入到路面巡逻中,采用高峰站点、平峰巡线以及夜间巡逻和大型夜查等方式,织密全天候治安防控网,建立起全方位、一体化的立体防控体系,形成全面控制、闻警而动的态势。两年来,全市刑事案件逐年下降,现行命案全破,“两抢”案件、街头路面案件同比下降5.9%,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发案少了,服务更加亲民了,和群众的感情更深了,公安队伍的口碑自然好了。(记者 赵家新 通讯员 江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