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民间志愿者生态调查报告 民间公益盼“名分”

2012-12-05 15:19:2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 

他们,是一群有爱心与梦想的人;

他们,是一群在浮躁的社会里保持内心纯净的人;

他们,像一根根火柴,燃烧自己,照亮贫弱疾残者前行的路;

他们,让城市有了温度,让天空变得蔚蓝;

他们,满怀理想但步履蹒跚,在现实的“高门槛”中艰难生存……

他们的名字叫志愿者。

随着城市文明的逐步提高,民间志愿者服务在公众视野中迅速崛起。在社会给志愿者的掌声和鲜花背后,志愿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鲜为人知。今天是第27个“国际志愿者日”,东方今报记者走入洛阳民间志愿者组织,为您解读其发展情况和生存困局。

洛阳市东升二小的一名学生志愿者在街头引导行人文明通行

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群体,他们利用学习、工作之余时间,关注城乡弱势群体,或是一个孤寡老人,或是一名贫困学生,或是一位留守儿童;他们尽自己之力,捐献物资,或是一件棉衣,或是一本图书,或是一百元钱……

他们就是志愿者,今天是他们的节日,第27个“国际志愿者日”。

在社会给志愿者的掌声和鲜花背后,志愿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鲜为人知,有生活困境,有身份尴尬。昨日,东方今报记者走入洛阳民间志愿者组织,为您讲述洛阳志愿者发展生态。(记者 章杰 程慧娟 常书香/文 李书宝/图)

●走访贫困生回家已是凌晨

“这7年,协会和我个人都有过低谷,也有令人兴奋的时候。”昨日,陈琳(网名 凌云剑)利用中午下班的一个小时,向东方今报记者讲述了自己7年河洛志愿者的成长之路。

2006年,河洛志愿者协会成立的第二年。陈琳受上海某公司委托,寻找洛阳的贫困学生,资助他们上学。

整个8月,陈琳和其他志愿者都奔走在洛阳周边的贫困山区,实地了解学生家庭真正的困难程度,“无论多偏远的地方,一定要到学生家里,亲自看一看”。因为山路崎岖,很多道路只能靠步行,甚至为了去一趟学生家里,他们坐车加徒步需要走7个小时,常常忙到凌晨才能回到市区。

陈琳清楚记得,去嵩县一个脑瘫学生家里走访,他和同伴骑着摩托车在山路上颠簸,半个多小时见不到一个人影。深山里只有这一户人家,孩子上学要走近5小时的山路。

在他的家中,几块石头垫起的木板就构成了孩子的书桌,每每提到此处,陈琳总是一阵心酸。最终,贫困的家庭条件、父母的身体情况,迫使孩子读完初中后便离开了学校,这也是陈琳最遗憾的一件事。

让他欣慰的就是张媛姐妹俩,两人在河洛志愿者协会助学工程的资助下完成义务教育,并在洛阳有了不错的工作。如今,她俩也加入了河洛志愿者协会,和陈琳一起帮助贫困学生。

据陈琳介绍,助学工程从2006年开展至今,已累计资助900余名学生,正在资助的约500名。6年间,陈琳和助学工程组的志愿者们已累计走访3000余名学生的家庭,每名学生从小学至高中每年会获得700至1500元不等的生活费,高中的学生最高每年可拿到2000元的学费。

这些资助款全部是由社会上爱心企业和热心人士捐献的,每笔款项的用途都会公布。助学工程目前已形成13个学区,每个月,组里的志愿者至少会下乡做一次贫困调查,每个学区的专管员也会定时到学校调查,监督助学款的发放情况。

河洛志愿者协会自2005年3月发展至今,经历过起起伏伏。但是陈琳认为目前是协会的上升阶段,除了助学工程组,河洛义教组、帮困助残组、图书馆项目组已经或正在开展的活动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效应。

“每个人做这些都不图任何回报。”陈琳说,每当他接到资助的学生寄来的信或打来的电话时,就是他最幸福的时候,做这些助学活动,除了让学生们上得起学,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了感恩。

两名志愿者在洛阳周王城广场宣传环保知识 资料图片

●“男阿姨”14年关爱留守儿童

不知不觉中,韩延昭(网名 留守阿舅)在嵩县纸房乡草庙村办起的“学前班”已有14个年头了。他说,有许多许多感受:高兴的、感动的、无奈的、悲伤的、委屈的……

这14年,也许是他人生中无奈无助最多的时候。甚至,有时候,因为积累了太多负面情绪,他怀疑自己是否要接受心理治疗……

撇开这些年来的无奈、悲伤、委屈不谈,14年的工作也让他明白,仅仅靠爱心和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流程来保证这种关爱的持续。

“留守阿舅”是韩延昭给自己起的网名,这个网名也正切合他的身份。

1998年,韩延昭从外地回到洛阳,在嵩县纸房乡草庙村办起了“学前班”。这个班级里接收的是特殊的孩子:3至7岁的留守儿童。最初只有17名孩子,最多时有40余名,累计至今共接收过216名,韩延昭被自己的同学们戏称为“男阿姨”,“留守阿舅”的名字也自此而来。

每年假期,韩延昭都会把班级开放给放暑假的孩子们玩,辅导他们写作业,让这些假期没有老师教育,也没有父母看管的孩子们有了去处。

近些年,韩延昭开办的留守儿童班级也引起了社会爱心人士和学校老师的重视,很多热心人送来了衣物、图书、玩具等物资,也带动了身边的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家庭。

“如果更多的人做这样的事情,总比我一个人做效果好得多。”韩延昭说,今年下半年,他走访了许多山村,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向别人讲述这些孩子的故事,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做这件事情,将关爱延续下去。

对于乡村志愿者而言,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状况不佳。韩延昭感慨,“能坚持下去的人太少”,很多志愿者因为个人生活上的困难,很难沿着公益道路走下去,这一现实问题也让韩延昭深感遗憾。

●从12个人发展到300多人

洛阳市近年来还活跃着一大批服务对象更加有倾向性的民间志愿者组织。

作为关注孤寡老人、山区留守的孩子们的洛阳小红帽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08年汶川地震后,并在震后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最初人员仅有12人,随着该团体活动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固定人员已达300多人,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据该团队负责人付会斌介绍,成立至今累计不低于3000人次参与到各类服务行动中, 平均每人一周都不低于八小时在公益活动上,截至目前,为社会提供了超过40万元的捐款。为困难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成为洛阳小红帽志愿者行动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

与此同时,该志愿者团队的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涉及农村扶贫、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多个领域,并形成了一批特色服务项目。

“从去年冬天我们发动捐冬衣的活动开始,越来越多的爱心市民参与其中,今年已募集了7万余件衣物,解决了三个乡过冬保暖问题。”洛阳小红帽志愿者负责人付会斌说,希望有更多的爱心市民与企业参与到该活动中。

同样关注孤寡老人、山区留守的孩子们的还有从去年7月开始,以乔燕为首的“燕归来公益团队”,在去年11月份成为“腾讯衣加衣温暖行动”河南合作方。“团队成立之初,主要为残疾人服务,倾听残疾人生活苦恼并为他们出谋划策。”乔燕说,最初团队成员仅有十几人,随着规模扩大,不再局限于倾听残疾人生活苦恼,还关注孤寡老人,山区留守的孩子们,自团队成立后,还经常为困难人群送温暖。目前“燕归来公益团队”活跃的成员有50人,“这还不包括活动规模大时,临时加入的热心市民。”

在洛阳,还有一群人无偿帮助家长和孩子寻找亲人。他们带领着志愿者,为梦想回家的孩子解除归途中的障碍,让他们能够早日回到亲人身边,他们便是“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他们每天在各大网站转发家长寻找孩子以及孩子寻找家人的帖子,回复其他网友跟帖,一旦发现有价值线索,立即联系对方,帮助寻亲。

●如何规范难住众多公益组织

没有官方身份,所有的善款都靠个人力量一点点募捐,最大的愿望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更多的人。作为洛阳成立时间较久远的民间公益团体,河洛志愿者协会走过了并不平凡的7年。与众多民间志愿者组织一样——精力和时间有限,公益类社会组织至今还未独立注册,河洛志愿者协会也遇到该走向何处的7年之“痒”。

7年来,由最初的13人发展至120人,开展有帮困助残、助学助教、义务支教、援建图书馆等活动,仅2012年前11个月,该协会累计组织公益活动90次,参与义工 1800人次。让150个贫困学生得到资助,使6所学校的 800名学生得到大学生义教,累计送捐11000件衣物,建立18座图书馆……

律师张运超(网名为南云)是该协会的“元老级”会员、理事之一。从个人角度讲,这7年让他对公益事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家庭里,他以前的种种人生困惑,通过做公益开始逐渐减少,并且得到了由真诚付出所得到的快乐,现在关爱家人越来越多了;工作中,通过公益的熏陶,心态平和多了,开始实实在在做事,为当事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法律服务。在社会信任严重缺失的当下,该协会能利用自己的力量筹款济贫,团队不断壮大,志愿范围一天天增加,实属不易。但与众多民间志愿者组织一样,河洛志愿者协会也遇到该走向何处的7年之“痒”。

随着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需要社会提供的服务也更加细化,公益组织数量大幅度提升,走向规范是公益组织获得社会信任的必要条件。但如何规范发展,建立良性的互动,成功实现转型,是摆在每个草根公益组织面前的问题。

张运超主要负责对外联络和公益活动策划及组织工作,他坦言,河洛志愿者协会现在还存在自身素质与公益发展要求的矛盾,因为公益理念不统一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也可以这样说,7年了,会员之间相互熟悉了,也培养了一批真正的义工群体,但是把这个群体带向何方,目前还存在分歧。”张运超说。

在协会未来走向和定位上,“我们到底能做成什么样的公益组织,未来定位是什么?是一直做草根公益,还是做规范性的公益团体?”

张运超对河洛志愿者协会的发展愿景是:协会将来能成为规范化的社团组织,有自己的公益方向及公益项目,是一个弘扬公益精神,传播友爱的大家庭。

采访结束时,问及河洛志愿者协会距离规范还有多远时,张运超目光坚定地说:“应该不远,只要大家统一公益认识,统一公益理念,一旦统一,做起来不会太难。”

●保持草根特色同时细化管理

“我们现在不要倾向于官办的还是民办的,从道理上来讲,本来就不要过于区别官办还是民办,政府不说支持,最起码不要刻意限制。”志愿者、律师张永奇(网名 菩提剑)认为,从法律角度讲,慈善组织的现实生存比较困难,民间慈善现在的生存空间被压得很小。比如在注册时必须找一个主管部门,还必须是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按道理没有错,“但由于我们特殊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怕承担与本职工作无关的责任,不少政府部门在民间社团管理上不愿意参与,很多组织找不到挂靠单位。”

每个人都有自己表达爱心的方式,更多的人愿意自发联合起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这正是城市文明进步的表现。郑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李贵成认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水平的标杆之一,就是这个城市里志愿者的活跃程度。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志愿者行列,为社会中有需要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这肯定是一件好事,不论是关注孤寡老人、山区留守的孩子们,还是倾听残疾人生活苦恼并为他们出谋划策,或者是无偿帮助家长和孩子寻找亲人,“形式不同,但肯定是好事”。

在李贵成看来,这种不计名利、不求回报的善事会感染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但与此同时,很多民间志愿者组织也大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结构比较松散,不少志愿者还是临时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每次活动的人员并不固定,缺乏组织性。但是在洛阳,这些民间的志愿组织有的已经发展了7年,这一点非常可贵。

“小善每个人都可以做,但是能坚持吗?每天让你在公交车上给需要的人让座,很多人都做不到。”李贵成说,公益组织活动绝对不能流于形式,这些公益组织在保证草根特色的同时,需要更加细化的管理,当然对这样的民间公益团体也需要政府的扶持。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北京实名注册志愿者达170万 服务记录终身留
·中国红十字会将推动扩大志愿者队伍
·寻亲志愿者(代表)——小梅、吕顺芳、张志伟
·天津市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 志愿者逾110万人
·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启动
·近年来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蓬勃发展
·广西:青年志愿者上街宣传法律
·文明交通志愿者:交通秩序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哈市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16年做45万件好事
·江苏无锡:首批志愿者上岗参与预防宣传联络
·贵州水城妇联组建11支巾帼志愿者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