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与创新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理论指导下开辟并将在理论创新中不断完善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验的结晶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全党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理论的导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于邓小平时代。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面临着继续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还是闯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的危急抉择,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江泽民、胡锦涛执政时期得以坚持和继续发展。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面临着屈服西方敌对势力、自我葬送社会主义还是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道路选择,我们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在世纪之交,我们党面临着来自国内的和国外的、自然的和经济社会的一系列风险的考验时,我们党深入分析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借鉴国外发展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可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毫不动摇地走了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做到了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发展的稳定性。制度建设是抓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邓小平曾极其精辟地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外在表现和制度保障,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些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时代在发展,道路在探索,理论在前行,制度在完善。今后,我们要进一步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摒弃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又摆脱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固有模式和制度缺陷,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益的制度借鉴。(执笔:王传东 银川市委党校市情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