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实有人口

打破城乡壁垒 剑指产权"症结"

2012-12-04 17:20:5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华社 

    农民变居民,一字之变的“含金量”有多少?村集体的资产能否量化到每个农户头上?农民能不能拥有“房地产证”……

    党的十八大前后,记者深入到东中西部一批城乡统筹改革先行先试地区调研,发现60多年来阻碍城乡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桎梏,正在被逐步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身份”融入城镇,部分人开始在村里拥有了自己的各种“产权证”。一个个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相继遇到、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在被逐步破解。

    消除“户口本上的不平等”

    一个中国的农村孩子要想成为“城里人”并享有各种福利、保障,以往只有两种途径,即入伍或读大学。这种延续数十年的“常态”正在被打破。

    今年下半年,广东中山市在珠三角率先全面启动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改革,近百万“农民”将于年内全部换发户口本变“居民”。

    “户改是中山统筹城乡的突破口,关键在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将原先城乡福利待遇差距的‘沟壑’填平,逐步实现全市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李永东说。

    以“城乡分割”为根本特征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在长达54年的时间里,构筑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在实际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如在中山市,户改前城乡退役士兵安置标准,城镇居民为40578元/人,农村居民则为8765元/人,相差4倍多。

    “户籍利益”几乎涵盖了所有公民权益。就业、医疗、教育、社保、计生、扶残、体育、事故死亡赔偿……有研究人员做过统计,在一张户口本的背后,共有67项城乡居民“非同等待遇”。

    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说,户籍制度改革是统筹城乡改革的“牛鼻子”,也是城镇化的关键。它不应作为一个屏障和壁垒长期存在,不能当作一道“附加题”放在最后去解决。

    新世纪初以来,全国已有10多个省份开始“试水”户籍制度改革。各地在户改试验中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公平地享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权利。

    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刘阿玉做了几十年的“农民”,伴随着他家的户口被登记为“居民”,与之而来的是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延伸。刘阿玉说:“我们看病以前顶多去镇上卫生院,现在有城乡统一的医保卡,到城里大医院看完了刷卡、办报销,一个大厅换个窗口就办理了。”

    “统筹城乡发展的精髓,就是公平。”嘉兴市农办副主任徐勇说,公共服务理应政府“买单”,因为那是缩小城乡实际差距的重要途径。

    “改户口不仅仅是换一个本子。在铜陵,一个农村户口转成居民户口的‘财政成本’大概是在12万元到15万元之间(全国平均数在18万元左右)。”姚玉舟说,“户改是个‘纲’,它一打通,社保、医保、教育等各个领域城乡一体化改革就可启动。”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内蒙古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人才交流服务体系
·河南省将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低保救助范围
·我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实施
·社保对接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一步
·天津市副市长:区县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山东商河统筹城乡户籍 "农转非"可留村民权

·山东商河统筹城乡户籍 "农转非"可留村民权
·青海将投入48亿多元 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河北省任丘市积极探索城乡协调发展纪实
·山东烟台开发区率先实现城乡医保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