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们解答法律问题
11月30日,寒风瑟瑟,经过一路颠簸,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律大篷车”开进了平谷区金海湖第二小学进行普法宣传活动。
“法律大篷车”是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深化“三进两促”的重点举措,其以流动的大篷车为沟通媒介,区别于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首创了“与社会分享法律”的理念,将法制宣传与互动的场所拓宽至乡野村陌、厂房学校,以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趣味与轻松中实现“法律人”与“社会人”的交流与学习。法律大篷车首进京郊农村延寿镇百合村的活动开展以来,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京郊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巨大反响。今天,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的要求,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又将法律大篷车开进了校园,通过新颖的形式、活泼的内容为法律大篷车系列活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中院民六庭的“法律大篷车”一进入校园,孩子们就新奇的围了过来,对于这些身着制服戴着国徽的叔叔阿姨们既陌生又好奇。活动现场,二中院李经纬庭长对于此次校园行的活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与学校的领导们进行了经验上的交流与分享。随后,民六庭的三名法官和孩子们一起表演了一场生动活泼的“案例真人秀”,孩子们都很踊跃地参演,与法官们实现了零距离的互动,也为观众们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一个个生动的具体案例。紧接着由两名青年法官通过“锵锵二人行”栏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于案例进行详细的分层辨析,在向小朋友们宣传简单常用的法律知识的同时,对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维权情形进行提示与建议。随后的“法官故事汇”栏目,法官们还给小朋友们放映了由民六庭自编自导自演的反映法官日常工作、展现法官风采的微电影《产检》,揭开了在他们心中的法官的“神秘面纱”,让他们对于法院的生活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了解。同学们都说,以前一直觉得法官是很威严神圣的,法院的生活也离自己特别遥远,直到自己参与到表演中去,才发现法律在自己身边无处不在,法官们都很和蔼可亲。学校的张老师很感慨的说道:以前一谈到法律宣传通常都是老师单向授课学生被动听课,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让孩子们来亲身表演身边的法律故事,寓教于乐,不仅拉近了法官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也能够让孩子们边玩边学,宣传效果更加直接深刻,希望以后法官们能够常来。
大篷车从校园开出后并没有直接踏上返回的征程,而是径直开到了平谷区金海湖二小张鑫达小朋友的家中。张鑫达小朋友今年刚满十岁,成绩优异却家境贫寒,祖父已经八十高龄,丧失劳动力,父亲几年前遭遇车祸,伤至重瘫,母亲年逾四旬一人撑起整个家庭。考虑到张鑫达小朋友的特殊情况,二中院民六庭将其作为长期帮扶对象,密切关注其成长,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并形成了长效的联系帮扶机制。此前民六庭党支部开展了针对张鑫达小朋友的“真爱有我”微公益行动,号召全体党团员继扶贫助学行动之后再献爱心。当李经纬庭长代表民六庭党支部将大家捐赠的过冬的衣物、粮油食品以及捐款送到张鑫达小朋友的家中时,她深深地鞠了一躬,眼角有晶莹的泪光在闪动,她说叔叔阿姨一直帮助和关心我,你们就像我的亲人一样,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叔叔阿姨们的期望。接下来,法官们与张鑫达的父母就张鑫达小朋友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交流。临行前,张鑫达的母亲紧紧地握住李经纬庭长的手,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不会太多的感谢之词,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说着谢谢,用以表达她对于这群可爱的人的深深谢意。张鑫达的祖父一直倚在门口,目送着大篷车的远去。
二中院的民事审判始终秉承着关注民生、贴近民意的主旨,重民生、接地气,致力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该院民六庭作为审理传统民事案件的主要庭室之一,始终将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置于首位,贴近民众生活、倾听民众呼声、了解民众疾苦。
“法律大篷车”活动目前业已成为民六庭全力打造的重点亲民品牌,其以“法治、和谐、民生、人本”为主题,不仅为法官从法台走向群众主动了解群众司法需求宣传法制理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广大民众切身感受法治进步表达诉求寻求法律帮助开辟了有效的途径,实现了法官与群众之间的双向交流与分享。此次缤纷校园行活动是“法律大篷车”活动的第二站,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法律知识,加深了他们对于法院和法官工作的了解,也使得参与活动的审判人员汲取了来自社会不同层面人群的经验和知识,为更好地服务群众、开拓审判思路、满足广大群众司法需求,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