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部门要闻> 公安部

“11·24”跨国网络诈骗案成功告破

2012-12-03 10:43:1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网 

    “11·24”跨国网络诈骗案成功告破

    外籍犯罪团伙假冒我企业骗取外商货款

    上海警方近日成功侦破公安部挂牌督办的“11·24”跨国网络诈骗案,摧毁两个外国籍诈骗犯罪团伙,抓获奥姆托绍、卡泽姆等9名外国籍犯罪嫌疑人。据法制网记者了解,该网络诈骗团伙通过植入木马病毒的方式盗取外贸企业电子邮箱账户密码,以此发送虚假邮件信息诈骗货款,涉案金额折合人民币240余万元。

    今天,公安部在上海召开跨国网络诈骗案件通报会,向与会的各国驻华警务联络官、驻沪领馆领事、安全官及部分企业代表通报了案情,并提出防范建议。

嫌疑人均为外籍人员

    2011年8月以来,来自美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外贸公司委托中方代理机构向上海公安机关报案,称其在与中国境内外贸公司进行商务贸易过程中支付给中方的货款被诈骗,被骗金额有的高达数十万美元。

    上海警方调查发现,此案中的犯罪嫌疑人用网络黑客手段,侵入有贸易往来的外国和我国外贸公司的电子邮箱,监控双方贸易情况,一旦发现涉及货款交易,便通过发送虚假信息邮件,诱骗外国公司将货款汇入犯罪嫌疑人指定的银行账号中。

    专案组多次前往相关省区市,走访银行网点100余家,调阅相关资料2300余份,成功锁定了以奥姆托绍和卡泽姆为首的两个外国籍犯罪团伙,并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向相关国家警方逐一核实了上述涉案人员的身份、前科等情况。

    在搜集固定相关犯罪证据后,专案组立即开展抓捕行动,先后抓获奥姆托绍、卡泽姆等9名犯罪嫌疑人,目前该9人已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经查,本案犯罪嫌疑人均为外国籍人员,所使用的银行账户均系持伪造的护照开设并遍布我国多个省区市。

手段狡诈企业防不胜防

    记者了解到,在外贸行业,买卖双方都会在电子商务网站上发布供求信息。为方便联络,企业也会留下相关电子邮件地址。该案犯罪团伙在互联网上收集大量外贸企业电子邮件等信息,然后假借洽谈业务名义发送含有木马病毒的邮件。企业工作人员一旦点开,木马病毒就会植入电脑,而企业邮箱的密码等信息也会泄露。之后,犯罪团伙就会对企业邮件进行监控,一旦发现买卖双方的交易进行到货款支付的环节时,便出手实施诈骗。

    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陈臻向记者介绍说,犯罪团伙常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诈骗,“手段十分狡诈”。

    第一种可以称为“移花接木”。在商谈货款收付时,诈骗团伙会悄悄潜入邮箱,将企业的银行账号篡改为自己控制的账号。也有外商会发现出口企业的账号突然变更,从而发出疑问。这时,犯罪团伙便会回复称“我企业账户已更改”,以此赢得外商的信任。如果外商不通过电话向出口企业核实,很难发现有人做了手脚。

    “由于时差关系,我国企业向外方发送邮件时,外方通常不会立即查看,这给犯罪分子留下了作案的时间。”陈臻说。

    第二种手段可以称为“鱼目混珠”。犯罪团伙不是潜入外贸企业的邮件,而是注册与买卖方邮箱极其相似的地址,以此假借洽谈业务分别向买卖方发送邮件。“如果业务人员不仔细甄别邮件的地址,也很难发现其中有诈。”陈臻说。

多措并举提高防范能力

    陈臻介绍,很多外商被骗后,总以为是中国企业恶意欺骗,于是纷纷向本国使馆机构反映。“这极易引发贸易纠纷,扰乱正常的进出口贸易秩序,损害了我国外贸企业的信誉。”陈臻说。

    为有效预防此类犯罪,公安机关建议各国驻华警务联络官、驻沪领馆领事、安全官及在华商会等机构,向本国外贸企业发出风险提示,通报此类案件作案手法、特点,介绍防范方法和技巧,提升外贸企业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

    警方建议外贸企业在开展日常贸易往来时提高警惕,不要随意点击陌生或可疑的电子邮件,不要随意从陌生人处接收或从可疑网站上下载文件,防止遭到木马病毒侵入;特别是遇到对方要求支付货款,或电子邮箱地址、银行账号等重要信息突然发生变化时,务必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核实确认。同时,建议各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对开户人身份信息的审核,一旦发现其身份信息存有疑问即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通报公安机关。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11·24”案件在公安机关刑事侦查、网络安全、国际合作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成功侦破,有力保护了国内外受害人的合法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是公安机关各警种合成作战的重要成果,为今后深入打击此类犯罪积累了有益经验。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国际执法合作工作,将继续与各国执法部门开展务实深入合作,不断提高打击跨国犯罪的能力和水平。(记者 卢杰)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