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当事人当受委屈的兄弟姐妹租房治病排解心结啥难处都帮
女检察官葛海英眼中没有闹访的群众
图为葛海英(右二)与同事接待来访群众。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控申科科长葛海英,每天都与“最难办的事”、“最难缠的人”打交道。
她遇到过80岁的老夫妻,带着被子睡在接待室,一直待到半夜;她还遇到过往身上淋煤油、扬言要死在检察院的当事人。凡此种种,葛海英从未退缩,也从不厌烦,而是尽一切可能劝解、安慰,直至将矛盾彻底化解。55岁的她,常常告诫年轻检察官:要把当事人放在第一位,才能取得百姓的信任,维护法律尊严。
化解疑难案件如治病去根
于某曾是一家央企上海分公司的经理,因经营不善造成损失,企业向公安机关报案,于某因涉嫌合同诈骗两次被刑事拘留,又因证据不足被释放。此后,性格倔强的于某到处上访,绑着炸药到央企办公楼讨说法,提出了上百万元的赔偿要求。
案件交办到葛海英手里后,突然传来于某因心脏病入院治疗的消息。葛海英得知于某付不起医疗费无法出院时,立即垫付4000余元,这让于某感动万分。“您诚心我也诚意,我愿意配合检察院的工作。”于某说。
此后,于某开始接受检察机关的调解。葛海英又奔波在公安机关、居委会之间,一笔笔核实发票,计算出实际应该补偿的费用。她还特意赶到北京,向这家央企的上级主管单位请求“10分钟接待”。为此,她连夜准备材料,言简意赅据理力争。通过这次陈述,终于为于某争取到合理的赔偿金。一起缠访5年的案件,因为葛海英的全力以赴终于息诉。
“解决信访老案,如同治病要除根一样,并非单纯的法律适用,而是要获取当事人的信任,甚至要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才能案结事了。”葛海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参与包案的9件涉检信访老案全部息诉罢访,共接待来访160余件200余人,审阅来信数千封,办理各类申诉、赔偿、涉检信访案件50余件。
租房治病“不该管的事”也管
2010年6月的一天,葛海英守候在一家医院的手术室门外,等候着一位摘除脖颈间硕大肿瘤的病人。此人并非葛海英的亲属,而是17年来不断信访的当事人汤某。
年近60岁的汤某上世纪90年代从政府部门下海经商,曾因受到举报被关押,后因证据不足撤案,由于没有及时申报因被关押而迁出的户口,又经历了动迁、离婚、再婚等变故和纠纷。
当葛海英根据汤某提供的居住地信息前去查询时,屋中空无一人,原来汤某因长期未交房租已被赶了出去。葛海英四处寻找并发现,无处可去的汤某,经常在浴室、公园、车站过夜,甚至流落街头。葛海英按照息诉方案,先后10多次前往浦东、闵行、奉贤等近郊区为汤某寻找合适房源。
得知淋巴肿瘤已使汤某时常发高烧且疼痛不堪,葛海英又积极联系医生为其治病。人们并不知道,当时葛海英自己也遭受着带状疱疹的折磨。终于,在近郊奉贤区葛海英找到一间低价房屋,汤某终于住进了属于自己的家。此后,他又在葛海英的帮助下,到医院摘除了肿瘤,最终痊愈。
“你把当事人放在什么位置,当事人就会把你放在什么位置。这些看似不该管的事往往就是化解矛盾的钥匙。”在葛海英的眼里,“没有闹访的群众,只有诉苦的百姓”,每个案件的当事人都是她“受了委屈的兄弟姐妹”。
开通微博倾听最真实声音
现在,葛海英又多了一个新身份——拥有8000多名粉丝的微博博主。开通检察微博,建立网络信访通道,是一件葛海英觉得十分有趣的事。她说:“网上信访,大家相互不认识没有压力,话说得比较直接,反而能让我更快了解真实情况。”
通过微博还真让她发现了不少案件线索。一位网名“苦菜花”的网友发来悄悄话:“葛科长,我的家被别人霸占,不知哪个部门能够处理此事,我该怎么办?”
原来,2008年8月,“苦菜花”王某的丈夫李某替一桩价值30余万元的民间借贷做担保。债务人逃跑后,债权人金某把李某当做“最后一根稻草”,李某在写下“同意将房屋让给金某居住,直至钱款还清”的承诺书后,便失踪了。此后两年,李某的家人就与一群陌生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通过微博,葛海英与王某保持着密切联系,告知其所需准备的材料,反复进行耐心地劝导,王某终于有了和解意向。
为化解群众心结,葛海英还专门进修了心理咨询课程。来访人倪某因单位领导两次将她送到精神病医院非法拘禁,整天奔波于各级司法机关缠访闹访。跟她摆事实、讲道理,根本无济于事。葛海英邀请心理专家对倪某进行心理诊断和疏导,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疏导建议,最终将倪某引入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通道。(记者李娜)
·最高检授予葛海英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
·辽宁省检察官文联成立
·山西检察官街头“讲法”民事案件不服可申诉
·安徽霍山县检察官为新任干部打好“预防针”
·重庆沙坪坝青年检察官纪念红岩烈士
·山东苍山:检察官带结对帮扶留守儿童选书
·山东苍山:检察官带结对帮扶留守儿童选书
·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在江苏镇江举行
·女检察官乔静:超越自我的美丽
·[视频]河南检察机关公开选拔453名检察官
·山东曹县:检察官为新任科级干部上法制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