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11月30日电(记者武敌 徐伟)“孩子们在红丝带学校不仅可以接受到免费的教育和医疗,同时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没有歧视、宽松的生活环境。”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高兴地说。
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专为艾滋病儿童读书、就医的学校,红丝带学校在建校之初也颇费周折。
2003年,山西省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尧都区县底镇东里村设立了一个非典隔离病区。非典过后,隔离病区闲置了下来,因当时医院里有几名艾滋病患者正在接受治疗,医院便将这个隔离区设成了艾滋病区,起名叫“绿色港湾”。
“当时病区里有几名患儿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但随时需要住院治疗。而且当时社会对艾滋病了解甚少,人们都不愿意接近甚至歧视他们,这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许多艾滋病患儿不得不离开校园。”郭小平说,“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我们决定在医院里自己开个小课堂,给孩子们上课。”
2005年7月,“爱心小课堂”开课了。一间病房改成的教室里,只有一块黑板、四张课桌。没有老师,就由病区的医护人员充当老师,4个孩子不分大小,一起上课。
2006年9月1日,为了解决患者中学龄儿童的上学问题,山西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在“绿色港湾”创办了“红丝带小学”,为艾滋病患儿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这是中国第一家集中为艾滋病患儿建立的小学,当时参加开学典礼的共有8名学生,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兼任红丝带小学校长。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11年12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了,学校取得合法办学资格。目前,学校共有老师9名,开设有语文、英语、数学等十几门课程。学生23名,其中小学6名,初中17名,分两个班级就读。
在红丝带学校,有一位名叫刘倩(化名)的老师身份极为特殊,他既是学校的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公开承认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的患者。十多年前,由于手术输血不慎,刘倩感染上了病毒。“与其他老师比起来,我觉得自己心更贴近孩子,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背景,共同的历史,共同的疾病将我们捆绑在一块,可能他们内心的感受我更能体会到。”刘倩说。
“原来上学的时候小朋友都不和我玩,觉得特别孤独,现在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生活学习很开心,老师和医护人员就像妈妈一样特别关心我们。”小雨(化名)说,“在这里能得到及时治疗,也很少犯病,我想以后考大学,将来做一名幼儿教师。”
据红丝带学校办公室主任乔吉平介绍,在初中的17名孩子都是由于母婴传播感染的艾滋病,他们的母亲都已经去世,有两个孩子父亲也去世了,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社会的关怀。
如今,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红丝带学校有了一座两层的综合教学楼,楼内不但有教室、宿舍、餐厅,还有专业的画室、电子琴房,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专门聘请了临汾市的一位特级教师,并从外面的中学调来了一位经验丰富老师主抓教学工作。
“艾滋病是可控可治的,而比艾滋病更可怕的是人们对艾滋病的不了解,对艾滋病人的冷漠和歧视。”郭小平说,“有人问我,这些孩子教育成功的标志是什么,第一将来在社会上有工作可做,自食其力;第二不危害社会,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习近平在北京参加世界艾滋病日相关活动纪实
·温家宝主持召开艾滋病防治工作座谈会
·上海:加大“反歧视”切断艾滋病传播恶性循环
·文山州建立三级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63个
·温家宝主持召开艾滋病防治工作座谈会
·为感染者创造良好就医环境利于降低艾滋病职业暴露
·为感染者创造良好就医环境利于降低艾滋病职业暴露
·云南防治艾滋病宣传系列活动颁奖 树立防艾意识
·广西首次出现艾滋病新报告病例数下降
·云南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累计治疗8393人
·河南多策并举全力构建艾滋病预防和救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