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宣传教育

《南平红荔》:正能量下的“集结号”

2012-11-30 14:18:5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迎着春风赶路

    ——《南平红荔》:正能量下的“集结号”

《南平红荔》剧照。

    期待着是美好的,美好也总是值得期待的。

    多年来,我一直负责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詹红荔事迹的宣传、提炼,并作为报告团成员参与了巡讲。电影立项后,就片名、主旨、情节设计等,数度与制片人、编剧、导演有过深入的交流,又自始参与了剧本讨论、群众演员组织、选景等各项筹备工作。所以,尤期待《南平红荔》能拍摄成一部“精神与艺术”俱佳的影视力作。

    期待来自那份希冀,来自那份日益深沉的特殊情感。但理想与现实远吗?能溅起怎样的、多大的浪花?一部主旋律电影,难免受传统的思维定式影响,一丝隐忧也上心头。

    金秋北京最美丽。10月16日应邀参加《南平红荔》在人民大会堂的首映式。散场后仍坐椅子上,沉浸于光影声像中。如果电影可以被形象地称之为“梦”,那么,《南平红荔》就让我们宛如处在一场关于司法“春天里”的梦幻之中,詹红荔和我们仿佛都在迎着春风赶路,疲惫有之,烦躁有时,但始终沐浴阳光,从容而执著。

    生活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话说得真好。由衷感谢电影主创人员的过人智慧和艺术造诣,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情感“真”,心灵“善”,视觉“美”的享受。

    一场时代前途的拷问

    才让我们如此的沉重

    “当!”随着一声法槌响,影片一开场,观众的心就被失足孩子的命运牵扯着。湛蓝的天空下,小号的颤音划过,一心憧憬着美好生活的方超,站在高高的楼顶,拿着手机对詹红荔说:“我真的只偷过一部笔记本电脑,我不知道它那么贵,贵得让我一辈子都还不起……”纵身一跃,一个阳刚的生命没了。留下那部手机似乎还在向天空诉说,在向大地诉说,在向我们诉说,为什么就容不下这些折翼的天使呢?我的心在滴血!

    受社会歧视的方超,走上了不归路,没有被社会接纳的李成龙,即使背上了新书包还是走上了犯罪老路,而懵懂的何刚,却在多方关怀下积极改造,走向新生……何刚、方超和李成龙3个互不关联的案件,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他们的不幸,深深刺痛观众的神经;他们不同的命运,又让人唏嘘不已,让观众或悲或喜或叹。

    青少年犯罪问题,牵系着一个家庭,牵连着几代人的心,也牵动着整个社会,这是东方“少者怀之”和“慈幼”的人文传统使然。影片展示的以詹红荔为代表的少审法官们,在实践中思考、探索、总结,进而推动出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结局是喜悦的,但我的那份喜悦并没有随着字幕滚动起来。

    封存制度只是一个过程,一把小小的钥匙,影片结束了,但大幕永远是开启的。一百年前,国学大师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之进步,则国之进步”的企盼犹如在耳,青少年教育这个世纪难题,没有结局。

    一串法官使命的追问

    才让我们如此的沉思

    “十八趟,十八万,值了。”助理审判员小崔的由衷感叹,只是“詹红荔”法官们辛苦工作的表象,更深层的意思在于,为了明天的“太阳”,“詹红荔”们在崎岖山路上奔波,在各个学校间奔走,在庭审之后苦思冥想,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方百计,体现着的都是“案结只是一个逗号,事了也仅仅是个分号,人和才是完美句号”的不懈追求。

    当前,促进和谐的“恢复性”司法实践方兴未艾,“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更是深入人心。“少年审判庭就是一座桥,我们要让这些孩子从这座桥上过去,穿过他们人生的障碍,不掉下水”,影片中经常提起的这句话最为经典,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主旋律的信念,朴实无华,经过艺术创造和加工,在《南平红荔》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发人深省。

    影片描述的少年审判工作,只是法院的审判业务之一,但其所承载的职能、所追求的价值,与其他审判工作一样,是一脉相承的。时代在发展,理念在更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已不再是一种要求,而是司法最基本的底线,法官不仅审判人,更要保护人。

    从感性到理性,从司法到立法的过程,充分张扬了法官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气质,给人以视觉与思想的冲击,也留下了一个深刻的社会命题: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精神?作为党员,我们应该怎样为党旗增辉添色?作为公务员,我们又应该怎样让老百姓看到光明与希望?《南平红荔》是一缕阳光,更是一种力量!

    一对母亲善良的对话

    才让我们如此的释怀

    本善、向善,乃人之常情,但似乎总感觉已成稀缺,而影片却告诉我们人间不乏真情。两位母亲是“无与伦比”的。罗筐饰演的何刚母亲和艾丽娅饰演的被害人郑小伟母亲,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对话,但这不妨碍情感的传递。最令人震撼的场景是何刚的母亲在“摆下一张桌子就摆不下一张床”的出租屋内,边和面边向詹红荔诉说为什么要瞒着丈夫,毅然决然变卖房产的那番质朴而又直击人心的话:“孩子犯罪,受惩罚的首先就应该是父母。”“人家孩子都没了,如果我们再一个月一个月慢慢赔,那不等于又一次次拿刀往人心窝里捅吗?”

    影片中的詹红荔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身为法官的我已俨然被深深感动:一个母亲的自我救赎,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的善良!同时更有心底的感悟:过去一直认为闽北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开门见山,推窗是水,所以存梦于山,寄心于水,臆断闽北当事人性格有山一般的坚实,却难有水一般的妩媚。《南平红荔》让我催新,每个人心底都有一根善良的心弦,最根本的是要有本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拨动那根原本善良的心弦!

    影片中像这样善良的冲击力还不少,被害人郑小伟母亲对詹红荔的话虽不多,但在得知詹红荔被人告的时候,抱着一堆钱挺身而出,两个正直善良的母亲为了共同的目的——洗涮法官的清白,走到了一起。那一大摞的钱,伴随着母亲激愤的心情高高地举起,却又轻轻地出人意料地撩在桌上——钱不是最重要的,在一个母亲的心里,唯善才是永恒。艾丽亚不经意的“一举一放”,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伟大。

    影片传递出来的真情和释放的社会正能量,让大家的心窝暖暖的、眼眶湿湿的。记得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我这一生只想做三件事情:对爱的渴望,对真理的探究和对苦难的巨大悲悯。”一部好的作品也是一样,如果能真实地面对人类的情感表达,体现对苦难的人文关怀和悲悯,那么它就是崇高的,而且必定是感人至深的。诚如演员曹苑所言:“希望看完电影的你,不要再吝啬你心底的善良,多一些宽容,也许,你的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南平红荔》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最真的展示。

    一出创作艺术的审美

    才让我们如此的叹服

    影片裁剪行云流水。“三三九不”工作法,体现了少年审判的内在规律,内涵丰富,是詹红荔事迹的核心表达。

    如何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寻找衔接的办法,不留痕迹地展示给观众,是影片拍摄绕不过去的问题。几个月前,在与导演交流时,我一直心存疑惑,担心处理不好反而成为影片的一个败笔。记得当时董玲导演只是给了我一个若有所思的微笑。

    当我看到小崔在送行会上说:“其实到少年庭这几年,从庭长(詹红荔)身上学到很多在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您已经给了我一份不能再重的礼物。”继而,伴随着音乐与一幅幅叠加组合的詹红荔与小崔行走在田间地头的画面,小崔将“三三九不”工作法,作为少年庭工作期间的最大收获大声地宣读出来,与小崔之前张口闭口全是法言法语的行为铺垫对比,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以诗意的手法体现人的内心,分明让我看到了新老法官的交融,看到了中国法治在新一代中的传承。作为一个老法官,我差点在剧场站立起来,为这一接力棒的完美传接鼓与呼!艺术之奥妙,电影之传神,一至于斯。

    轻松细微处显真题。影片中除了人物活动外,给人印象最深莫过于在片头、片尾和片中多次出现的那座“糖”桥,这座桥也构成了影片的主线,以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剪接”了若干少年审判实践中的片断,用桥联结起来,直奔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制度探索和实践的主题,其意境可谓深邃隽永。

    其实,《南平红荔》本身就是一座桥,饱含公平正义的理念,承载着法官的法治理想与民情民盼,是一座连接法官与老百姓的“心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这座“桥”,主演邬君梅的“法官情怀、温暖未来,愿《南平红荔》走进更多人心中”的心声还会远吗?我们有同样的期待,更有坚信的理由。

    一抹人文山水的流动

    才让我们如此的亲切

    影片没有大家担心的先进典型高大全形象,反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邬君梅塑造的詹红荔,是一个真实的人,具有人的一切属性,面对别人的不幸或误解,难过委屈,甚至流泪;面对失足少年及其家人,目光悲悯;每次下乡路过古镇顺手买一块钱的豆腐;她会收下当事人送的苇叶青青的粽子;她会坐在被告人母亲的房里,静静地看她揉面,静静地听她讲述……诗一样的场景,纯朴的民风,将端坐在审判台上的法官拉回到日常生活中来,真实、亲切、生动,自然为观众所接受、喜欢。

    法官当演员亦精彩纷呈。南平法院有200多名干警参与了影片的拍摄,出演了法官、法警、纪检、民政干部、教师、公安民警、驾驶员等众多角色。他们尽职尽责的表演,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南平红荔》首映时,每每看到熟悉的身影,全场便不禁爆发出欢快的笑声,这是闽北法院干警自豪的笑声,也是会心的笑声。

    闽北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无疑是最美丽的色彩。影片大量的全景、远景和近体画面的运用,尽情展示闽北特色的廊桥、山门、古镇、武夷山水、盘踞于山间的村庄等景象,透露着闽学大成曾经的吉光与片羽,更折射出今日闽北的一片葱茏绿色,生机盎然,海西发展风生水起,闽北这边绿色独好。狗尾续貂,对一个闽北儿女而言,地名与人名有机结合的片名,是最为欣慰的。

    《南平红荔》无愧是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重点影片。她是平淡的,没有恢宏的记叙,没有惊天的逆转,只有几个小人物的故事;她又是浓烈的,让大家感受到的是暖暖的爱,是社会正能量的汇聚,好像窗外一缕缕阳光,直入心间。

    好的文艺作品,往往都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反映时代的社会风貌,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正如艺术家珍·弗洛伊德所言:用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脸庞,用艺术作品却可以看到自己的灵魂。欣赏好的作品,是对自己心灵的洗礼,是对思想的激励,是对行动的鞭策,给我们以启示和感动。

    (许寿辉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北京多家影院近日放映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出品的电影《南平红荔》
·《南平红荔》:贴近社会生活 彰显人间大爱
·《南平红荔》:一部讲述法官救赎的故事片
·[视频]王乐泉出席《南平红荔》首映式
·电影《南平红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图)
·【首发】王乐泉出席电影《南平红荔》首映式并讲话 图

·【首发】王乐泉出席电影《南平红荔》首映式并讲话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