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矛盾化解

王晓明:老百姓身边的“预警员”

2012-11-30 10:01:5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新疆法制报 

  与其说王晓明是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金沟河镇司法所所长,不如说他是该镇的“救火员”。因为,一旦出现纠纷,调解现场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救“火”救得多了,王晓明就琢磨,一些本可避免的纠纷不应重复出现,得想办法预防。于是,他长年累月奔波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筑起了一道预防各类风险的“防火墙”。

  “半路出家”的调解能手

  王晓明当过16年教师,后在乡镇企业办工作了两年,1996年,他被调到金沟河镇司法所,这一干又是16年。期间,他被自治区司法厅荣记个人三等功、授予“自治区优秀人民调解员”称号。2011年,他被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长”。

  刚上任时,王晓明对司法调解工作一无所知,就虚心请教同事,注重知识积累。由于表现突出,上任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司法所所长。同年,在他的努力下,金沟河镇司法所开通了自治区首部乡镇“148”法律服务热线。

  工作中,王晓明走到哪儿都爱带个小本子,把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对策以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平均每年他都向镇党委和政府提出司法建议20余条,这些司法建议大都被采纳。

  2001年3月,该镇南头道河子村的关某、刘某两家为争2.5亩地发生纠纷。通过调查,王晓明发现其中牵扯到的重要当事人马某已身故,线索断了,调查工作举步维艰。

  但王晓明没有泄气,接连走访了十几名干部、群众,进行一一核实。刚开始,大家都怕旧账翻出来惹麻烦,不愿配合,但王晓明一趟趟地跑、一遍遍地问,终于用诚意打动了老会计,找出了该村自1984年包产到户到1993年、1997年两次土地调整的方案,这才查明了事情的真相。

  掌握确凿的证据后,刘某无可辩驳,只好承认当年给关某退地时,利用本不算面积的林荫地充当耕地,少给了关某2.5亩地。

  2009年7月17日,该镇二道湾村发生一起经济赔偿纠纷,20多户农民的460多亩棉田面临绝收。当时,农户情绪激动,纷纷表示如果不妥善解决此事就集体上访。

  王晓明临危受命,快速应对,组织生产商、经销商、当事人一同协商赔偿方案。但是,由于村委会、村民及生产商三方意见不一,加上个别人从中起哄,整整一天的集中调解最后惨淡收场。

  次日,王晓明决定采取“逐个击破”的方式展开工作。他与受损农户逐个面谈,详细了解受损情况,并征求赔偿意见。从中午12时至第二天凌晨4时,王晓明和同事们连续工作16个小时,在生产厂、经销商和农户之间协调,最终,成功帮17家农户达成赔偿协议,为他们争取到赔偿款共计184900元。

  多年来,王晓明调解处理民间纠纷500余起,成功率99%,制止群体性械斗事件15起,防止纠纷激化126起,为集体、个人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560万余元,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4630余人次,老百姓对他的信赖与日俱增。

  老百姓身边的“风险预警员”

  王晓明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的做法,也受到司法系统各级领导的肯定。

  王晓明深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所以只要牵扯到农民的耕地问题、农作物问题,他总是事必躬亲。为预防和减少各类涉农纠纷的发生,他还细心研究分析纠纷发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009年,金沟河镇一农民使用灭草剂除草,谁知一阵大风把农药吹到了邻近的农田,致使农田里的农作物绝收。为此,该农民支付了3万多元赔偿款,一年的血汗钱付诸东流。这一教训让王晓明铭记在心。

  到了第二年,王晓明格外留心,广发预警短信,提醒农民在小麦地里喷洒灭草剂时注意用法与用量,不要伤及周围农户的农作物。

  下村排查隐患时,王晓明在一家农药经销店发现,去年惹祸的灭草剂换了个名字又上市了,而且据店主称,有个村民刚买走一瓶准备使用。

  王晓明赶紧追到地里,找到那位准备喷药的村民,及时预防了一起纠纷。

  每年秋季是劳务纠纷高发期,王晓明大力倡导村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责任。有些村民嫌签合同太麻烦,王晓明便派司法助理员上门做谈话笔录,以便日后产生纠纷时有据可查。在他的防范下,该镇劳务纠纷呈下降趋势。

  据粗略统计,经王晓明调解处理的外来务工人员劳务纠纷达100余起,涉及劳务费30万余元。

  探索化解纠纷新机制

  在王晓明心里,老百姓的事再小都是大事。

  2011年初,王晓明与金沟河派出所所长联合推出了一项快速化解纠纷的新举措,即“警警联手”机制,将派出所的快速出击与司法所的柔性调解相结合,有效化解矛盾纠纷。该机制运行一年多来,已成功调解10余起纠纷,孩童玩耍戳瞎伙伴眼睛、工人在单位宿舍暴毙身亡……一件件原本需走诉讼程序才能解决的纠纷,都在“警警联手”机制下得到快速协调解决。

  在多年的工作中,王晓明总结发现,让各村老党员和离任村干部担任人民调解员,是一项及时化解群众纠纷的良策。于是,他利用金沟河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机会,鼓励老党员加入人民调解员队伍。现在,该镇老党员在调委会成员中所占比例已超过60%。

  该镇沙河子村前任村党支部书记马全林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今年,他一共调解了21起纠纷。

  马全林告诉记者:“我调解不了的纠纷,就向王晓明请教,他从来都是随叫随到。我之所以离任了还坚持做调解工作,其实也是受王晓明的影响。”

  如今,王晓明已年过半百,但仍坚持在基层一线工作。他的同事常感叹:“王所长太有耐心了,好像天生就是干这个的。很多时候,我们都被一些事情搞得烦不胜烦,但王所长却不急不躁,大小事情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

  11月18日,在接受采访时,王晓明诚恳地表示:“作为司法所所长,用父老乡亲们身边的例子普法,大家很容易接受。虽然化解已经产生的纠纷是首要任务,但我觉得预防和减少纠纷才是硬道理。因为,做群众工作必须有耐心、有智慧,要把老百姓的事儿当自己的事儿去办,路才会越走越宽。”(记者杨瑞 赵雪勤 通讯员 宋慈丽)

[责任编辑:张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