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啤公司,装饰一新的职工宿舍,塑胶地的职工蓝球场,宽敞明亮的职工书屋,配备有投影仪、音响、无线领夹式话筒、书写白板的职工培训室展示在人们面前,这是千啤公司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的休息、充电场所——“新杭州人文化家园”。
“‘新杭州人文化家园’的建设,对企业、职工都有深远影响。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养和文化水平,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塑造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该公司工会主席汪拥军说。
近年来,杭州市总工会以打造“新杭州人文化家园”为抓手,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新杭州人文化家园”成为杭州工会创新和推进职工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载体、新平台、新品牌。
建设职工书屋、学校、俱乐部
2008年10月,杭州市总下发了《关于开展“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建设行动的通知》,以建设职工书屋、职工学校、职工俱乐部为主要内容,以让外来务工人员业余时间有书看、有课听、有歌唱、有舞跳、有球打为目标,以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工业园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工地为建家重点对象,大力营造“新杭州人文化家园”。
经过5年的努力,如今“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已成为“新杭州人”学习知识的阵地、文化娱乐的乐园。每天下班后,不少居民和企业职工集聚在电子阅览室、职工书屋、乒乓球室、篮球场等地。
职工书屋与市图书馆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公共服务无差别化,满足了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对知识的渴求;职工学校及时组织开展各种知识讲座、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为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筑就了成才之路;职工俱乐部成立各类体育和文化兴趣小组,开展体育竞技和知识技能比武,不仅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有效调节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情感,而且培养了自尊自信、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新杭州人文化家园”还成为了一个实现自我的平台。许多文化家园建立志愿服务队,由志愿者轮流担任管理员,实行民主参与、自治管理,自己策划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有效激发了外来务工人员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他人的公共精神,提升了归属感和成就感。
多种模式打造文化家园
在“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建设过程中,杭州市总充分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的具体需求,分成了企业单建封闭式、企业单建开放式、政府主导共享式、工会主导共享式、重点工程项目工地临建式等五种模式,真正做到方便职工、发挥作用。
浙江新剑精密制品有限公司的“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属于企业单建开放模式。该企业地处临安市昌化工业园区,周边其他的大中小企业众多。作为工业园区的龙头大户,企业配套的职工体育文化活动器材,以及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房等场地,不仅对本企业职工免费开放,还对园区内其他企业开放。不仅为周围的企业职工提供免费的学习娱乐活动阵地,也为创和谐园区建设起了较好的文化辐射作用。
据了解,目前杭州市已建“文化家园”131家,另有52家已完成申报,将于年底前通过验收。到今年底,全市“新杭州人文化家园”总数将达到183家。其中,全国级职工书屋36家、省市级职工书屋各130家、市级职工俱乐部230家,市级职工学校230家。
2010年,“新杭州人文化家园”被评为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
送电影、送文艺,献上文化大餐
杭州市总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多层面、多形式送文化到基层职工中,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2006年起,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千场电影进企业、百场文艺下基层”活动,送电影、送演出进企业、进工地、进社区,尤其是送到外来务工者集中地。一支支电影小分队穿梭在城镇大街小巷和乡间小道,一支支文艺轻骑兵辗转厂矿、建设工地或山村谷场。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全市各级工会共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演出600余场次,到基层放电影6100余场次,观看职工125万余人次。
同时,杭州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文明办从2005年起每年举办“放歌天堂”外来创业者声乐比赛。这已成为一个纯公益的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为多才多艺的外来创业(务工)者群体提供了展示、交流平台。该活动被评为2008年度杭州市“精神文明创新案例”,并入围全省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创新奖实例。(记者 李刚殷 邹倜然 通讯员 张晓燕)
·完善执法监管 全国首个网络经济监管大队在杭州成立
·专家共聚浙江杭州研讨民生保障
·杭州:“九个率先”打造规范执法样本
·浙江杭州下城区:社区强服务
·杭州余杭微博助力打击盗狗贼
·杭州地铁消防分局成立
·杭州地铁消防分局成立
·杭州开展“所—所”互查推进社矫规范化建设
·浙江杭州:“两长论坛”打造廉洁交通
·杭州首开119消防文化主题公交专线
·全国首次假释人员社区矫正对接现场会在杭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