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院长蔡禾:
三方治理格局
大胆探索
广东是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地区,30多年的改革使广东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也使各种社会问题更早地凸显出来。这促使广东率先开始了社会建设的探索。探索的方向选择是有勇气的,其实践必将为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体制提供经验。
首先,广东在社会管理领导体制上的探索可以归结为:建立具有统一规划和协调能力的专门领导机构,减少领导层次,夯实基层组织体系,吸纳民间智库。一是高规格地设立社会工作委员会,覆盖省市县三级;二是将探索在部分地级以上市城区开展城市基层管理扁平化改革试点,撤销街道,实行“市—区—社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新体制;三是基层社会管理实行政务与服务相分离的组织体系;四是建立由学者、专家、专业人士组成的省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建立民情志愿服务队以及社会创新研究基地等。
其次,广东在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社分开上的探索是:理顺政社关系,让渡社会空间,发展社会组织,提高社会自治水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要求,广东坚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清政府和社会的边界,简政放权,规范权力运作,打造“小政府”、“强政府”。在保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强调发挥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提高社会自治水平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增强社会的幸福感,建设“大社会”、“好社会”。
再次,广东在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促进人民团体转型上的探索是:逐步放开社会组织登记,推动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推动群团组织发挥枢纽型组织的作用。
广东社会建设的实践,是对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国家、市场、社会三方治理格局的大胆探索,也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学术探讨的空间。
改革行记
以新的载体服务“新莞人”
东莞白玉兰:社工“刚柔并济”化解矛盾
“有困难找社工,有难以解决的家庭问题请找白玉兰。”近日,记者走进东莞市东城东泰社区,感受到基层妇联带动成立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的专业服务。
人民团体转型成立社会组织
记者发现,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社区文化丰富多样是其最大特色。东泰社区由十多个相对独立的住宅区组成,大部分居民是从外地来东莞创业、就业并留在这里安家的“新莞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居民聚居在一起,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的要求存在显著的差异,给社区管理带来压力。
“东泰社区是东莞的一个缩影”,记者听到这样的评价。东莞是外来人口大市,2011年东莞市户籍人口为184.77万人,而常住人口则达到825.48万人,数百万外来人口考验着东莞的社会管理能力。
自从2010年初,10名专业社工在东莞市妇联主席黄慧红的带领下进驻东泰社区后,这里就多了一个调解家庭矛盾、帮扶困难居民、引导群众开展自我服务的组织——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
黄慧红说:“人民团体开展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有一个新的载体,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态开展社会工作。我们发挥妇联枢纽型组织的功能,指导成立旨在为社区妇女、儿童以及全体家庭成员服务的社会组织,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为‘东莞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
东泰社区是白玉兰的第一个试点,发展到现在,东莞全市已有18个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45个村(社区)的白玉兰家庭服务室;引入73名专业社工,与207家社会组织保持联系,发展2557名志愿者,辐射服务居民达50多万人。
引导居民成立小组自我服务
记者在东泰社区看到,20多名小学生在社工的带领下学习写字或是做游戏。看似简单的活动,其实一点都不简单。社工小谢说:“社工会观察小朋友的情绪,及时发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不同社区的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根据所在地的特色会有不同的关注重点。在东泰社区,社工们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如低收入、单亲、空巢、残疾人及“新莞人”家庭等。社工带领义工组建“关爱特攻队”,通过学校走访、家庭探访等,了解弱势群体所需,并联合社会资源,解决他们的困难。受益于白玉兰的“新莞人”子女成长计划,有面临失学的“新莞人”子女得以重返学校。
社工们还组建了“危机处理小组”,24小时分组轮班。如果发生社区家庭暴力等纠纷问题,值班社工会接到警务室的电话,随后和民警一同前往当事人家庭,以社工“柔和”的身份,对当事人进行情绪辅导以及跟踪服务,“刚柔并济”化解家庭危机。
居民的自我服务组织是新型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白玉兰十分重视把居民们组织起来,建立一个个小组。“我们发现社区很多‘新莞人’把父母接来身边,这些老人是开展社区服务的宝贵资源。”社工小黄介绍,把大叔、大妈组织起来组成“家庭关系调解团”,先对他们进行助人理念的培训,然后鼓励他们用丰富的生活经验帮助有需要的家庭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政府购买服务,为老人营造温暖社区
广州沙园街:居家养老让孤寡老人不孤
说起广州市海珠区的沙园街,老广州人没有不知道的。广重、广船、广海、罐头厂等广州知名工业企业的宿舍区都集中在此。沙园街有“两多”:老人多、下岗职工多。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就占到街道户籍人口的五分之一,80岁以上老人也占到13%。如何照顾好老人,成为社会工作的一大挑战。
沙园街折射出当下中国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3.7%,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为老人提供服务的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到了社区身上。如何创新机制、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成为当下许多城市面临的社会管理难题。
家住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广重社区的杨慧儿就是一位孤寡老人。73岁高龄的她无儿无女,心脏也不太好。以前,每当想到自己身边无伴、膝下无子,杨阿婆的心情常陷入抑郁之中。2008年,街道民政科科长袁素珠给杨阿婆介绍了一位“服务员”毕慧星,她是广重的一名下岗职工。沙园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阿星为社区孤寡老人服务员,负责给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购买服务的费用,由省、市、区财政补贴。
杨阿婆从此与阿星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杨阿婆的眼里,阿星就是她的“小女儿”,而经常上门嘘寒问暖的社区民政干部袁素珠则是“大女儿”。
81岁的李斯霞老人,说起她的“干女儿”服务员吴玉兰,也是赞不绝口。李阿婆动情地说:“我们老年人,工资有单位发,养老有共产党管,我每天都很开心!”
从2005年起,沙园街开始为辖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已经扩展到所有户籍“六类老人”(三无、孤寡、空巢、低保低收入、80岁高龄、子女重残),共213人。街道组建的“家务助理”队伍也达到了30多人,平均每人服务8—9名老人。
今年6月,考虑到一些双职工老人和独居老人吃饭不方便,沙园街还开设了“长者饭堂”,街道户籍老人只要提前预订,都能到长者饭堂就餐。记者在这里看到,“长者餐”6元五角一顿,两荤一素,老街坊们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气氛很融洽……
海珠区沙园街办事处主任温广平告诉记者,现在社区的“居家养老”和“长者饭堂”服务已经供不应求。温广平说:“目前,社区养老服务还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财政买单。从居家养老模式的长远发展来看,下一步要继续创新体制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政府和社会一起,共同为老人营造一个温暖的社区。”(记者 曾妮 李强)
·广东顺德:“半边天”的社会管理创新路
·广东佛山:立足本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广东佛山推动镇(街)商会参与社会管理
·广东代表: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亟待创新
·广东惠州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社会管理齐头并进
·广东:探路社会管理创新
·广东:探路社会管理创新
·广东启动社会创新研究联盟 解惑社会管理困境
·广东民间组织为政府社会管理创新“颁奖”
·广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让“服务味”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