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法学本科教育是否应该取消在社会中引起争论,甚至有教育界人士呼吁,法学专业更适合研究生学习,本科阶段应该取消。我国法律专业从上世纪80年代的竞相报名投考,到如今高招时成为末位的冷门,专业就业率也排名倒数,法律教育驶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遭遇专业信任寒流。
而就在就业率如此低的大环境下,本年初,上海交通大学法学专业在上海市教委组织的本市所有高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中,因其良好的就业评估值、优秀的毕业去向,在沪上所有开办法学专业的高校中排名第一;同时,上海交大法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被教育部列为上海市唯一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如此骄人成绩吸引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十年一剑
今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将迎来建院10周年庆典。
不久前的2012年7月,在中国法学会召开的2011年度《中国法治建设年度报告》上,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开办的“三三制”法律职业教育精品班被录入报告。同样7月,有着全球影响力的QS世界大学排名“The 2012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for Law lists”出炉,继清华大学之后,上海交通大学携手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入围法律科目的世界百强,国内仅上述四所大学的法律学科入围世界法学百强。
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模式,能使如此年轻的上海交大法学院在我国低迷的法律教育背景下走出独特之路?
特色教育
2008年,著名法学家季卫东辞别任教近20年的日本神户大学法学院,走进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担任院长,当时就有法学内部人士预言“中国的法学重心南移”。与各大名校相比,当时上海交大法学院还很年轻,但是季卫东对此有着深入的未来规划,他首次提出要在中国推行真正的法律职业教育,即将本科和硕士打通,使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训练更加充分,走专业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法科职业教育之路。
上海交大法律职业教育始于改革创新“三三制法科特班”,“三三制法科特班”是指法学本科教育在第3年结束后、从第4年开始分流,选拔少数优秀本科生,连续接受3年的高层次法律职业教育,最终获得硕士学位。
2010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第一届“三三制法科特班”正式开班,拉开了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帷幕。在“三三制法科特班”建立不久,为配合学术与专业能力的相互交叉渗透,上海交大法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涉外型基地”和“应用型、复合型基地”,法律实验教学训练中心也获批教育部“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法学教育实践基地”,除分布法、检、行政机关、知名律所、大型央企、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国内高端实践基地,学生的实习基地扩展到海外的日本住友企业法务部和世界银行。从优秀的课程讲座与高端的法务实习相互配合中,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教学同步得到了培养,法律职业教育之路初见成效。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开辟出这样一条独树一帜的法律职业教育之路。2012年,为深度衔接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第一个人才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由中央政法委与教育部启动。毋庸置疑,上海交通大学法律职业教育的理念已在中国法学教育界形成燎原之势,法律职业教育也由此开始走向法学教育的舞台中央,逐渐成为其标识或象征。
携梦展望
在上海交通大学201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季卫东寄语“学历三四年,鹏程千万里”给法学院全体新生,短短两句话,正是上海交大法学院法律职业教育的内涵,他希望年轻的上海交大法学院不仅是成为国内顶尖的学院,而是建立起国际一流的法学院。
十年院庆,新的起点,展望未来,上海交大法学院希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胸怀高尚情操、能够担当“天下任”的法律精英,或参与公共事务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或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探讨企业法务的奥秘,或在国际制度竞争和法律技巧格斗中立于不败之地。上海交大法学院希望通过跨学科研究为中国法治的建构提供思想基础和社会动力,为中国与世界就公正秩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对话搭建开放的平台,促成中国法学新流派的诞生。(李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