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金友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标志着我国已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个美好的蓝图,让我们群情振奋、欢欣鼓舞。很多人都在想,即将建成的小康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
对于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十八大报告作出了这样的描述:“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也就是说,无论综合国力还是个人财富,都将增加一倍。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要在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当时的目标,就是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要人均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既要解决温饱,又要走向富裕。然而,改革开放后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不仅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居民收入也大幅提高。到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远超当年提出的标准。
当然,这只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步成果。现在距离“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所以,十八大提出了更大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要让人民群众拥有更优良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更美丽的环境、更幸福的生活。
小康社会是富裕的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而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可以想见,人们的生活将更加富足,对于更多人而言,“财富自由”将不再只是梦想。
小康社会是民主的社会。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说:“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们希望看到的,是更加具体的民主,是表现在公平和公开基础上的民主。这个民主,是积极、主动和实质上的民主,而不是消极、被动和形式上的民主。
小康社会是文明的社会。文明是一种精神财富,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诸多领域。如果口袋富了脑袋不富,那就达不到小康社会的标准。因此,除了发展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外,关键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展现出与时代和财富相适应的精神状态。
小康社会是环境优美的社会。这些年,我国的城乡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高楼、大桥、高铁、公园、绿地都越来越多,但还没有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标准。十八大报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只有更加自觉地尊重、顺应、珍爱和保护自然,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小康社会是幸福的社会。幸福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比较。而影响比较结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社会公平。如果有人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财富和机会,那就会导致很多人失去幸福感。所以,小康社会必须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也是一个共享的社会。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够奋发有为,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