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梁山县小安山镇高楼村村民张天秀带着农信社的存折,来到安装了“农金通”自助终端的村农信社协理员高玉先的家里,取走了300元的库区移民补贴。“以前为取补贴,俺要跑到5公里外的镇上,排半天队才行。现在可好了,不用出村,早上起来遛弯儿的时候就能取了。”张天秀说。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丁浩升坦陈,2009年以来,山东农信社为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以金融服务网点延伸、电子机具合理布放为手段,推进了自助存取款机乡镇全覆盖项目、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点建设项目和电话POS机进村项目,基本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截至今年8月末,共布放各类电子机具20.45万台,行政村覆盖率达82.9%。其中的“农金通”——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点建设项目,先后被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等授予“最佳金融营销产品创新奖”“服务三农十佳特优金融产品”等荣誉。
应对农民金融需求剧增的顺势决策
山东农信社省联社政策法规部部长陈卫东说,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民收入相应增多,农民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加之各类惠农补贴通过存折发放,相应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然而,农村金融网点仍然很少。特别是部分村居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服务盲区;农村地区非贷款类的支付结算,例如存取款,惠农补贴领取,费用缴存,补登存折、业务咨询等基础金融服务存在严重供给短缺问题,难以满足农民的基本金融需求。
农信社布局到乡镇一级的网点,主要服务是小额现金交易,柜台压力大,尤其是在惠农补贴款集中发放期间。“很多地方,农民扛着铺盖卷,提前一夜去排队。还有一些农村老人,为了取每月55元的养老保险金,光跑个来回就花去了十多块钱。”山东农信社菏泽办事处主任张效节说。
陈卫东介绍,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层次低、点多、面广、管理成本高。因此,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情况,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形式。农信社在农村布局金融服务,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山东,农信社乡镇级机构网点共5500个,高居金融机构第一位,同时还有大量的自助服务点及电子服务机具广泛分布于农村。
因此,山东农信社实施了“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程,以实现“电子机具村村通”为目标,实施自助存取款机、“农金通”服务终端和电话POS机“三级布放”,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办理基本金融业务。
以“农金通”为核心打通“最后一公里”
省联社业务发展部徐富春介绍,农信社的农村金融电子机具“三级布放”是在每个乡镇营业网点,至少布放1台自助存款机或存取款一体机;在社区所在村或中心村,布放1台“农金通”——农民金融自助终端;每个行政村,至少布放1台系统内电话POS机。
徐富春说,“三级布放”中,“农金通”——农民金融自助终端,是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关键。“农金通”的服务点,相当于农信社窗口柜台的延伸,农民可在此办理基本的存折和银行卡业务,特别是方便了很难掌握电子操作技能的中老年农民。
“农金通”的服务点,通常建在该村选聘的管理员家中。机具、防盗等基本设备,由农信社投入,每个约4万元。管理员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每完成一笔交易,有0.2元的补贴;二是新增吸收的存款,有万分之三的分成。“加起来,一般的管理员每月可收入2500元以上。”徐富春说。
保证“农金通”的安全运行,公开聘用的管理员是关键。农信社要求,管理员须有良好的信用和相应的金融知识,与农信社、村委会签订设备运行维护三方合同。管理员办理业务,需使用自己的周转金垫付,然后到农信社结算。农信社则依托成熟的网络技术和监控系统,确保自助终端数据传输和网络访问的安全可靠。
“在村庄布设‘农金通’,将服务触角从乡镇延伸到村,真正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这是一项乡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举。”对这一全国首创的操作模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教授朱武祥这样评价。
“三级布放”打造农村金融新格局
截至今年8月末,山东农信社共布放自助存款机或存取款一体机5298台,覆盖1345个乡镇,占比95.7%;布放“农金通”9470台,增幅59.8%;安装POS机具19万台,覆盖行政村5.9万个,占比79.2%。同时,在主要农家店布放信息机2745台。
“三级布放”打造了农村金融服务新格局。在菏泽市牡丹区王浩屯镇樊寺村,村委会主任王殿印介绍,“村里有辣椒、大蒜两大产业,紧靠市场。以前,一到交易时节,村里每天都有一二百人到镇上的农信社柜台排队存取款。现在,镇上有了自助存取款机,‘农金通’也建到了村里,村民办业务再也不用排队了。”
王浩屯镇信用社主任朱传喜介绍,去年以来,镇信用社在镇上安放了自助取款机和存取款机各1台,在5个中心村建成了5个“农金通”服务点,所有农村都安装了电话POS机。“现在的农民,真正能做到足不出村办金融业务了。”朱传喜笑着说。(记者 吕兵兵 于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