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铃铃……”110报警服务台接警员立即接听,确认案情类型、地址后,在继续问话了解细节的同时,第一张处警单已经派出,前后用时不超过一分钟!
公众安全感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满意程度的主要指标。据统计,上海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数据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近两年继续保持高位,让市民的安全感再升级。
执法行为有标准
电话响起,那头传来报警人惊恐的声音。接警员询问案情类型、案发地址、作案人的特征、逃跑方向……对较复杂的案事件,至询问结束一般需 要3-5分钟。“3-5分钟内,案情发展有多种可能”,这个问题曾经困扰过市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报警服务台——该什么时候出警,“等到全部问完再出警, 若是紧急案事件,事态已经不知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110接处警是公安机关开展各项警务活动的基础平台和首要环节,接处警水平会影响到案事件处理的效率。近年来,110报警服务平台为解 决信息掌握程度与处警时间之间的矛盾,逐步摸索出一套针对街面两抢等突发案件的处警规范——“分段出警”。接警员确认案情类型、地址后,在继续了解详情的 同时派出处警单,前后用时不超过一分钟。“也许报警人在疑惑,怎么接警员还在问话,警察已经到了案发现场?”目前,上海市公安局已经编写了“110常规警 情处置流程”,对53种常规警情处置进行了规范。通过细节规范,使恶性案件造成的损害、犯罪嫌疑人的逃逸率都有明显下降。
从细节入手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是上海市公安局近年来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内容之一。规范化不仅表现在110接处警过程中,上 海市公安局还以警种为单位编写了《公安民警执法应知应会系列丛书》,内容涵盖经侦、刑侦、治安、交警和出入境等各警种的具体执法岗位及执法依据、操作流 程。
执法细节的规范需要有标准参照。目前上海公安机关的执法标准体系已基本成型,公安机关把执法标准体系的建立作为规范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突 破口,针对70余类常见多发的刑事案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范了取证流程和标准,加大了对虚假信息诈骗、合同诈骗、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机动车 追逐竞驶等刑事案件的打击力度。市公安局还细化了关于治安、消防、交通等一系列行政执法裁量标准。
执法模式更科学
某日23时48分,打浦桥派出所的监控视窗上出现了一个可疑人物,一个中长发男子在人迹稀少的马当路地铁站口晃悠,他不时有意无意地贴近一些独身的女性行人。
“有尾随抢劫倾向”,监控民警把画面切换至桌上的电脑大屏幕,寻找着男子的犯罪证据。男子游弋在公园、马路上寻找目标,他并没察觉身后 一张大网已然张开——监控民警先后动用多组监控探头,一路跟踪可疑男子,街面警组根据监控民警提供的信息,悄悄在周围布警。零时25分,男子瞄准了一个盯 着手机走路的独身女子,在女子行至徐家汇时,等候多时的男子追上去强行夺下手机。几乎同时,监控指挥通报逃跑路线,伏击民警迅速出击,将男子缉拿归案。
一场科技与人力之间的合作天衣无缝,入行20年的打浦桥派出所民警周云连不禁感慨:科技的参与,让巡逻也变得更加规范有效。“以前的巡逻方式针对性不够。民警在街面巡逻,目力所及,发现情况的范围有限。现在是有的放矢,指哪打哪。”
除了效率,“视频巡逻”与“实兵巡逻”的方式在实践中显现了更多的优势:监控提前介入案情,可以先一步掌握事实证据,也能根据实际情况,提醒街面民警有备而去。 目前,这一巡逻模式已在全市铺开。虹口凉城新村派出所实施巡逻规范后,近4个月辖区内街面犯罪发案率下降4成。
执法过程有监督
110报警服务平台设置了“短信回访制”。目前全市6成半的报警来自手机,110服务平台要求接警员对上海范围内的手机报警号码次日短 信回访,针对回复“不满意”的百余个电话,要求出警部门了解原因。在打浦桥派出所,犯罪嫌疑人的落网已经梳理到了所内的个案分析档案里。所里在每次执法结 束后,都会开一次个案分析会,作为结果监督的一种方式。
110报警平台与打浦桥派出所对规范化执法的监督管理并非个例,目前全市范围内现已建立了三级案例讲评制度,通报整体执法状况及案件审 核中发现的问题,将优秀案例上报市局。近两年,市局共4次编撰上海公安机关执法案例汇编,构建了适应实战、对接实战、服务实战的大教育培训体系。
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也成为执法规范监督的一个重要渠道。2010年7月,市公安局网上办案平台及其他分系统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依托信 息化手段,实现了案件录入、流转、办理、监督、考核等一系列执法过程的网上管理,提高了执法监督效率。市公安局完成了联网实时监督系统建设,并对全局现场 执法场所进行了监控视频的联网,形成了网上视频巡查机制,发现并制止违规执法行为。(刘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