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长期以来,由于老年人安全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儿女不在身边等原因,很多不法分子将作案目标瞄准了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以笔者所在的河南省濮阳市公安局中原派出所的接报警数据为例:2010年针对老年人的违法犯罪案件为14起,2011年增至36起,2012年仅上半年就突破40起。因此,提升空巢老人群体的治安防范水平已迫在眉睫。
三种原因导致老年人屡成不法侵害目标
随着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变,许多老年人的家庭生活长时间处于儿女不在身边的状态,一旦遭遇不法分子侵害或火灾等突发性事件,老年人往往没有能力应对。特别是在城市里,大部分的老年人都是退休人员,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却因年龄、身体等原因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自我防护能力,很容易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实施入室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的目标。
由于年龄、心理、记忆力、健康状况变化等原因,大部分的老年人已经不愿意或是没有能力学习新知识,这就导致他们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手段认知不清、认识不足,对家庭安全的注意事项不留心、不了解,直接埋下了安全隐患。比如在一些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中,不法分子利用“老神医”、“血光之灾”等为噱头。这种手法可以说是相当拙劣,稍加留心就能看破,但是不法分子却屡屡得手。这直接反映出一些老人长期处在空虚、缺乏交流沟通的“精神空巢”境地,自我防护意识非常匮乏。
随着城市工业化、社区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和生活节奏的提速,城市中人群交际的传统渠道可谓是越来越窄,在老龄人口群体中这一问题尤为凸显。许多社区里常年没有居民互动活动,一些居民甚至连对门的邻居都不认识。这直接导致了老人在遭遇突发性事件或不法侵害时,缺乏畅通有效的求助渠道。例如在河南省郑州市某社区,一老人突发心脏病却求助无门,最终不幸去世,尸体直到几天后才被上门走访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发现。这些案例说明我们的社会针对空巢老人家庭的联动救助机制还处在空白或是建设阶段,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从社区警务建设着手,解决空巢老人家庭的安全问题
关爱空巢老人,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作为社会治安管理职能部门的公安机关,要解决空巢老人的安全问题,必须立足社区警务工作,找准空巢老人的诉求,才能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平安。
以实有人口管理为基础,深入调查摸底、分类建立档案。要解决影响空巢老人安全生活的问题,就必须掌控辖区空巢家庭的真实情况。在这项工作中,公安机关可以把实有人口管理作为基础,把特殊老年人群按照 “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子女、夫妻俩独自生活、独自一人生活”等状况进行分类登记,并详细收集他们的生活状况、经济来源、健康状况、精神心理状况、子女赡养情况、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以及在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民警要根据日常走访了解情况变化,及时更新档案资料,为开展针对性关爱帮扶提供基础信息。
以民警走访入户为纽带,强化警务关怀、丰富服务内涵。要消除空巢老人的安全隐患,必须扭转老人“空巢空心”的生活状态。社区民警可以在日常的走访中加入一些针对性的暖心措施。例如联合街道、村委干部,利用入户走访或晚上休息时间,与老人拉家常、谈时事,让老人不再感到孤独,愿意与邻里交往;通过开展送证上门等活动,积极为老人免费办理户口和身份证件,带动老人走出家门;发挥老龄人群社会经验丰富、空闲时间充裕等优势开展自防,既解决了老人空巢问题,又补充了社会群防群治组织力量。
以社区安全宣传为平台,开展专题讲座,提升防范意识。公安机关在开展社区治安防范宣传时,要尽可能考虑到老年人群的特殊性和理解力,尽量结合老年人群的特点,向老人讲解常见的违法犯罪案件作案特点、案件类型和注意事项,增强老年人群的防范意识。此外,社区民警还要经常通过张贴、发放宣传资料,进行现场咨询讲解等形式,积极宣传家庭火灾预防自救、紧急事故处置等安全知识,提高老年人居家安全的防范意识及对事故隐患的应对和处理能力。
以社区群防建设为框架,推动社会联动,构建专项警务。一是增加针对老人的安防设施建设,如家庭报警一线通等,让老人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发出求救信号;二是完善针对空巢家庭的治安防控模式。民警要定期深入社区排查空巢老人家庭安全隐患,全面掌握治安形势动态;在重点部位组织夜间巡逻,不定期开展设卡盘查,不断健全治安动态防控体系;及时妥善解决涉及空巢老人的纠纷,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空巢老人违法犯罪。三是督促老人亲属经常来探望老人。民警要登记空巢老人的亲属联络方式,定期以治安短信提醒等方式,强化对空巢家庭的内部关注;四是构建社区综合救助体制。要结合居委会、社区物业等部门,发挥对社区中邻里交往、医疗保障、供热供暖、物业卫生等情况明、交往多的优势,积极推行邻里互助、社区医疗互助、社区结对帮扶等社区互动式综合救助体制建设,消除老人的空巢弊端。(黄建福 王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