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为下一段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大政方针,学习贯彻这些大政方针就有一个落实的问题,其中包括如何使公共政策得以执行并见实效的问题。从程序上来看,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定的机构或人员,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这里最重要的因素有三项内容。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果的第一个因素是公共政策执行方式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成本。公共政策的执行不乏非常成功的例子。例如我国在1998年开始实行“有奖发票”计划。自有奖发票计划实施以来,顾客索要发票的频率大大增加。以前从未索要发票的顾客现在每两次交易中就有一次要发票。有奖发票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总税收有了大幅提升。这个计划刚刚开始实施时,税务部门通过摇奖等办法进行造势和宣传,使有奖发票的计划很快被广大居民熟知并接受。这一计划的另一个优势是实施起来成本不高。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我们付出的奖金总额为3000万元,而有奖发票带来的税收收入高达9亿元。现在有奖发票的操作变得更加简便,刮开式和即时兑奖让消费者在主观方面乐于通过获取发票一试手气,客观上也培养了大家索取发票习惯的养成,纳税人纳税的遵从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果的第二个重要的因素是政策执行中的调整与完善。我们知道,公共政策从制定到实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经济社会形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适时调整与完善,直接关系到最初的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和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公共政策执行是一定的组织行为,政策执行主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都体现为整体互动;公共政策执行的组织结构与行动功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务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公众的参与程度等要素变得越发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人们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程度以及公共政策调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地方政府每年为市民所办的大事或者实事的效果如何,更多取决于信息的广泛披露和市民的参与及关注度。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公共政策制定的初衷与执行效果的反差问题。只有广泛征求社会民众对政策执行中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政策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不断完善政策的持续性与针对性,才能保证公共政策落实的效果。同时要注意,在行政手段使用上,要减少行政命令,增加行政指导,这样往往更能达到公共政策的预期效果。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效果的第三个重要的因素是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选择。一般而言,公共政策执行中可以选择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思想引导手段。
行政手段是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其特点是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无偿性、时效性。这种手段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局限性也不能小觑,随意性大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等会产生政策执行的异化,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其特点是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与完善的背景下,经济手段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和频繁。本文前面提到的例子就是属于经济手段的范畴。
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的方法,其特点是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制经济,采用法律手段的执行效果关键在于有法必依且执法必严。
思想引导手段,即通过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等引导人们贯彻政策的方法,其特点是引导性和人本性。这个手段不能忽视。在当前新媒体手段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公共政策执行中应该注重这些新的手段的使用,使公共政策更具有亲和力,易于被民众所熟知和了解,培养民众的政策意识,以使民众对公共政策的执行更加支持和配合,这样,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也就有了最坚实的保障。
(作者:孙玉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益明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