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各地经验

山西泽州:“十化”模式打开社会管理新局面

2012-11-26 15:13:5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山西新闻网 

    今年以来,泽州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工作,初步建立起“十化”管理的新模式,开启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

    社会稳定风险控制“源头化”。

    泽州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施办法》,针对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重点工程、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专门制订了风险评估实施细则,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作决策、出政策、上项目的刚性程序和前置条件。

    同时在出台重大社会决策或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之前,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开展论证评估。

    矛盾化解工作 “多元化”。

    在健全县、乡镇、村(单位)三级调解机制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合一的大调解体系。上半年,乡、村两级人民调解组织受理矛盾纠纷651件,调解成功590件,成功率90%以上;通过建立大调解工作室,完善了“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县人民法院民事案件调解率达到70%,县人社部门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劳资纠纷53件,县交警、卫生等行业调解组织妥善调解交通事故、医患纠纷38件。

    公共安全管理 “立体化”。

    推行农村警务改革,构建了以县巡防大队为主力、以乡镇专职巡防队伍和 “红袖标”义务巡防队伍为补充的大巡防格局;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多项工作机制,没有发生造成重大影响的恶性案件和安全事故,群众的安全感稳步提升。

    平安建设“长效化”。

    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治安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了平安乡村、平安校园等十大平安创建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改造,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流动人口管理 “层级化”。

    构建起“党政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为主、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大力推行“以业管人”、“以房管人”和“一卡通”服务模式,建立多方共享的信息化平台,提高了服务管理水平。

    特殊人群管理 “亲情化”。

    建立完善刑释解教及两劳回归人员信息库和无缝衔接制度,建立两个安置帮教基地;同时出台了 《泽州县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实行了“5+1”工作模式,落实了“五个一”的监管措施,矫正对象无一遗漏,没有脱管、漏管现象。

    两新组织管理 “动态化”。

    按照“企业进协会、老板进商会、员工进工会”的模式,实现了非公经济党组织的全覆盖,有效地发挥了“两新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虚拟社会管理 “信息化”。

    建立了网络信息收集研判、预警报告、舆论引导机制,完善了网络技术监管手段,全面加强了虚拟社会的管控力度。

    综治基层基础 “规范化”。

    建立起乡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和村级工作站,完善了网络化服务管理模式,把社会服务管理延伸到乡村基层。

    社会建设管理 “项目化”。

    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内容具体分解为30个项目,落实到10个专项工作组,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制订推进时序,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以项目化为支撑,有效加强和改进了社会管理工作。(记者 崔振海 通讯员 刘国亮)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山西泽州全力支持重点医疗机构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