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开庭就地审案
西安市蓝田县法院驻村法官在寨子岭村开展矛盾纠纷摸排调处。
临潼区斜口街道芷阳小区两兄弟为财产损害赔偿,产生纠纷。小区法官工作室的法官了解到被告身患残疾行动不便,决定就地审理。将近两个小时的庭审中,参加旁听群众上百人。
新丰街道某婆媳因事故赔偿款产生纠纷,法院决定在当事人村里进行庭审。现场发放旁听群众意见征询表,听取村民对案件处理的意见和建议26条,宣判后双方均未上诉。
临潼法院在原有的23个街办设的调解联合接待室的基础上,整合司法资源,形成在法院设立法院、司法局一级联合调解室、在23个街办设立二级法官中心工作室、在284个村委会、37个社区设立三级法官工作室。统一规划布置、统一标识牌、统一便民联系箱、统一法务意见栏、统一法务规章制度、统一法制宣传栏、统一法官职责、统一综合台账、统一工作流程。并配置了资料盒、每个村和社区调解委员会的联络信息表、法官工作室调解案件登记簿、法官联系网络图等。
送法上门规定时间
阎良区武屯镇广阳村的法官驻村服务点刚刚运行,阎良区法院的法官就带着5.5万元案款来到村中。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任高潮将钱交到75岁的刘志刚老人手中。2005年底,刘志刚的老伴在村口被一场交通事故夺去了生命,肇事司机杨某被判入狱。家庭变故给刘志刚家留下不少债。2009年年底,杨某服刑期满后,前往北京打工挣钱赔偿刘家。2011年春节,趁着杨某回家过年,执行法官张艳赶到杨某家。耐心做思想工作,双方达成解决方案,杨某每年分两次还款。目前,刘志刚已累计受偿119100元,案件全部执行完毕。
作为西安市首个法官服务站点全面覆盖的区县,阎良区法院在全区率先建起12个法官服务站,103个法官服务点。今后,法官在法官服务站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一次,在法官服务点每月工作时间不少于一次,实现送法上门的全覆盖格局。
目前,阎良法院在全区7个镇街、4个驻区单位,以及阎良航空产业基地建立了12个“法官服务站”,在各镇街所辖80个村、23个社区建立了103个“法官服务点”,将法官服务站(点)作为前沿平台。推出“院为中心、站有法官、领导包站、法官包点”的三级法律服务网络,形成送法上门、辖区全覆盖格局。
以人为本特案特办
李某与胡某是一对八十多岁的老夫妻,育有五个儿子,年老之后一直随其二儿子生活。二儿子患病之后,没有经济能力赡养老人。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生活来源的两位老人,无奈之下将其他几个儿子告上法庭,要求履行赡养义务。该案判决后,由于案件被告均外出打工或早已不在当地生活,两位老人对于儿子的经济情况也不甚了解,给执行人员的工作造成了困难。
蓝田县法院院长李社武了解到两位老人年岁过高,行动不便,无力追讨赡养费,眼看生活就陷入困境,指示特案特办,为追讨老人的赡养费开通绿色通道。法官工作室立即查询五个被告人的下落,并两次到西安各大银行查询被告人的银行存款,终于查到一名被执行人的存款,法院执行人员迅速赶往阎良成功扣划执行款,并将执行款送到老人手中。
蓝田县农业人口就占到90%,有11万人常年在外打工,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蓝田县法院提出“乡村司法理念”,在全县22个镇的519个行政村共设立标准化的法官工作室60个,每个法官工作室联系10个左右的行政村。
在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县交警大队、县国土资源局、县信用联社也分别设立了法官工作室。在法官工作室人员配备上,利用现有的基层调解组织网络,借台唱戏,组建了以“驻村法官+人民陪审员+调解员”为模式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目前,共有驻村法官60名,人民陪审员62名、调解员60名。
在院政工科设立了“法官工作室管理中心”,专门负责法官工作室和驻村法官的管理、考核工作,实行“七个一”管理制度。即:法官与群众代表每季度一座谈;人民陪审员每年一培训;田间法制讲座半年一开讲;督导领导、各组组长和驻村法官每月一谈心;领导小组每月一督导;驻村工作成效每月一通报;驻村法官每年一评议。另外,管理中心还为每名驻村法官统一印发了《法官工作室矛盾纠纷摸排登记表》、《法官工作室驻村法官考核表》、《法官工作室矛盾纠纷调解表》等9类工作台账。(记者台建林 通讯员孙剑博)
·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会议21日至22日在西安召开
·陕西西安新城缴获海洛因1500克
·西安新城缴获海洛因1500克
·西安五个强化打造“210工程”品牌
·陕西高院在西安曲江一小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西安启动"一厅式"办公 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西安启动"一厅式"办公 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西安:派出所解决群众难事“不过夜”
·陕西西安:法警不再“两边靠”
·陕西西安中院:稳中求进争创一流
·西安民警“包点”为群众提供即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