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考生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异地高考,就是打破户籍限制,允许考生在就学地就近高考。数据显示,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已达2.6亿,异地高考被认为是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一大举措。
11月初,黑龙江省率先推出异地高考方案,规定“合法职业和稳定住所(含租赁)”、学生“连续就读3年”等,放开了户籍限制,未提及“缴纳社会保险”等“城市条件”,被认为是宽松的“门槛”,开启了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闸门。
从11月5日高考报名开始到目前,黑龙江有189名符合条件的异地考生报名。黑龙江省招考办副主任车行全说,报考人数并没有公众想象的那么多。相比之下,与动辄面临数百万考生的大省,压力不尽相同。不仅实行“异地考”,同时推进“异地录”。车行全表示,“我们承诺,凡是符合黑龙江省报名条件并在当地参加高考的,都享受和本地考生相同的录取权益。”
今年8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要求31个省区市年底前因地制宜出台异地高考具体政策,解决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考的问题。截至目前,山东、福建、上海等15个省份已明确表态,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具体方案最迟将于年底前公布。江苏、安徽等省份明确异地高考在2013年执行。
“改变寒门难出贵子,取消户籍限制允许异地高考是一项突破。”江苏省连云港市外国语学校长期任教高三的教师李长红表示,异地高考实现了以人为本。
但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高校招生计划指标投放不均,异地高考将使京、津、沪等地区考生受到较大影响。19日晚记者在北京市一些名校周边进行了随机采访,受访人士担心异地生源在京参加高考会数量激增,带来新的问题。
因此,北京、上海、天津等“高考洼地”的异地高考方案显得较为谨慎。此前,上海提出拟采用积分制,综合考虑外来务工者职业情况与其随迁子女的就读年限。天津提出家长要有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依法纳税、上缴社保,且随迁子女就学达一定年限,但具体办法尚未正式公布。
显然,对“异地高考”改革而言,最难把握的就是门槛设多高,口子开多大。一方面门槛高对务工人员子女不公平,另一方面,门槛太低意味着本就拥挤不堪的大城市将迎来更多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教育资源将更为稀缺。
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异地高考改革如何渐进?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晓明教授认为,可以在大城市首先开放高职教育,逐步降低由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门槛,使更多“农民工二代”获得在城市发展的一技之长。
“在这场教育资源并非增量的改革中,蛋糕合理切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专家提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诉求值得关注,但教育现在都是属地化管理,涉及经费等大量问题。一定要处理好各方利益,尽量减少震荡和负面影响。
“异地高考”大门打开后,如何防范权力寻租、打“擦边球”,是方案设计的一个关键点。前几年就有这样的消息,有人利用权力帮助利益相关人移民到录取率较高的省份,或把户口迁移到亲戚朋友处,出现了钻空子行为。
车行全认为,同一年高考报名和录取,有的省份实行,有的省份不实行,也会造成不公平。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方案出台要协调发改、公安、人社等多个部门,需要共同商讨认定会签,尽管目前在江苏的外省籍考生没有赶上报名,但待年底前方案出台后,将组织符合条件考生补报。
防止高考移民,要疏堵结合。江苏省启东中学校长王生说,应注意到异地高考仍是“有条件准入”“不完全放开”,应尽快出台认定高考移民的标准,有针对地防范高考移民、投机钻营的情况。(记者刘景洋张展鹏潘祺)
·教育部:各地异地高考方案接受督查 结果将报告国务院
·重庆市教育考试院:2013年暂不实施异地高考政策
·制定异地高考实施细则不能“挤牙膏”
·异地高考“开闸” 释放何种信号?
·14省市年底出台异地高考方案落实过程中如何让多方满意?
·人口流出大省异地高考政策暂未现高门槛
·人口流出大省异地高考政策暂未现高门槛
·京津沪实行异地高考难度大 诸多悬念待破解
·“异地高考”从来都不是技术问题
·“异地高考”,“细则”决定成败
·“异地高考”倒逼教育均衡提速